从“粉丝”(英文fans音译)的词义上说,所谓对明星、对某事某物的极度喜爱早已有之:美男子潘安每逢出行,必然引得街上老妪掷果盈车,“全民偶像”苏东坡在宋代就遭遇“东坡肉”“东坡饼”“子瞻帽”的明星产品开发。但是,我们今天说到粉丝文化的时候,其内涵约定俗成地包括粉丝与明星偶像之间频繁互动、粉丝与粉丝结成社群、粉丝有组织地应援“爱豆”、在其作品基础上开展同人创作等,从这些内涵来看,粉丝是当代大众文化特别是娱乐工业发展的产物。没有大众文化的发展,粉丝文化的孕育就无从谈起。
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数以百万计观众通过编辑手机短信为心仪歌手拉票助威,让粉丝文化醒目进入中国大众视野。一晃十余年过去了,今日的《创造101》等娱乐节目偶像制造声势不减,见证着大众文化产业特别是综艺娱乐业规模越做越大,更见证着粉丝群体的显著增长和更替变化。如今,专业粉丝社群和职业粉丝越来越多,粉丝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介入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粉丝的商业潜能得到前所未有重视,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以至于有人说,这是一个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能养家糊口的时代。无怪乎一些明星经纪公司明确把粉丝喜好放在突出位置,粉丝喜欢的风格就是公司培养明星的内容;高人气网络小说被影视剧制作方争相改编,看重的也是原作庞大的粉丝基础可以自动“导流”;不仅是文化产业,许多科技类企业等也围绕品牌打造粉丝社群、主动建构粉丝文化,将粉丝经济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胜法宝。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打破明星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边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偶像与粉丝之间越来越呈现一种强联系。小到动动手指对偶像微博的一次点赞、一次转发,大到动辄千万人次的集资、打榜。这让“流量”——一个本来意指网站流量、访问量的词语,现在几乎被“粉丝流量”代替。不出唱片、没有代表作、演技是路人水平,这些都不重要,成为流量明星只取决于你的粉丝是否庞大、粉丝是否能带来话题、粉丝是否产生购买行为。维持偶像流量和热度成为粉丝重要任务。支持偶像的 “粉丝应援”行为,早已不只是演唱会上挥舞统一荧光棒、举灯牌,而是包括为偶像生日组团刷评论、集体购买明星代言商品刷销量等在内的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体系。
客观地说,十余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发展,普通公众对粉丝情感偏执、过度追星行为、混淆虚构和现实关系等的刻板印象正得到改观,开始认识到粉丝文化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是,粉丝文化依然存在盲目和不理性的一面,特别是在上述商业利益的驱动和利用下,粉丝文化有被带入歧途的危险。尤其需要重视的是,青少年是粉丝群体的主力军,如研究者指出,粉丝身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流行生活方式和认同标签。这背后有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和人际交往模式变迁、互联网带来的“群体性孤独”等诸多原因,更有当代青少年思想认识、文化诉求和情感结构等重要课题需要破解。这也提醒我们,要理性认识粉丝文化,借助粉丝文化展开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以此让青年人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榜样力量,获取前进动力,发挥“迷”与热爱的正向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妪掷果盈车,是较早的追星行为。“东坡肉”“东坡饼”则属于我国较早的明星产品。
B.粉丝是当代大众文化特别是娱乐工业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的发展孕育了粉丝文化。
C.点赞、转发,集资、打榜,这都反映出明星偶像与粉丝之间呈现出的一种越来越强的联系。
D.“粉丝应援”行为发展成了具有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体系,挥舞荧光棒、举灯牌不在之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对粉丝文化追本溯源,继而从形式和内容方面介绍了粉丝文化的发展变化。
B.文章以《超级女声》》创造101》为例,向读者介绍了粉丝群体的显著增长和更替变化。
C.文章以粉丝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粉丝文化进行了理性分析
D.文章对粉丝文化进行深人的研究,旨在论证互联网手段对粉丝文化产生的变革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粉丝的商业潜能得到前所未有重视,许多科技类企业也将粉丝经济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制胜法宝。
B.粉丝文化存在盲目、不理性的方面,但随着时间推移,普通公众也将认识到粉丝文化的积极作用。
C.粉丝是否庞大,粉丝是否能带来话题,粉丝是否产生购买行为,能够确定明星流量和热度。
D.利用粉丝文化让青年找到榜样力量,发挥“迷”的正向作用,是我们面对粉丝文化应有的理性态度。
答
1.D(“挥舞荧光棒、举灯牌不在之列”说法错误,见原文,“早已不只是演唱会上挥舞统一荧光棒、举灯牌”)
2.D(本文的论述对象是粉丝文化的发展,而非互联网手段的作用)
3.B(“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公众也将认识到粉丝文化的积极作用”,把已然当未然,见原文,“开始认识到粉丝化对文艺生产传播和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