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迷”
茅盾
①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②吉诃德(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这是“入迷”的一种。
③《红楼梦》上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④乡间有伧夫伧(粗人)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的“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吉诃德先生之下。
⑤堂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就“入迷”而论,堂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⑥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堂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⑦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⑧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⑨归根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1)文中列举三种“入迷”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2)第⑥自然段说“他们白视为绝顶聪明的人”,“他们”指的是哪一类人?“而小说或戏曲也没白糟蹋了他的光阴”,“他”又指的是哪一类人?
(3)作者最后指出:“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请阐述“入迷”在文中的确切意思。(不超过35个字)
(4)读完全文,你或许会联想到自己在阅读中入迷的情景,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己读书入迷的情景。(不超过80字)
答案:
(1)①始终不动摇。②开始入迷,后来不入迷。③表面上看入迷,实际并没有入迷。
(2)“他们”指读小说戏剧不入迷的人;“他”指读小说戏剧入迷的人。
(3)读文学作品要深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作家的感情要和笔下人物的感情融合。
(4)示例:我捧起手中的书,就像鲁迅小时候的“宝书”,细细品味,就像身临其境一般进入书中的场景,闭上眼睛,脑海里回想起书中的内容,那么真切!真是入了迷了,如痴如醉般的阅读下去,废寝忘食般的贪婪,沉醉在书中那优美的语言中……
【分析】文章前六段列举三个读文学作品“入迷”的典型,并加以评论。第七到八段,联系实际,提出对文学作品应该“入迷”的主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出主旨:指出在人与文学的关系上,“入迷”是必要。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筛选。解答此题需要先通览全文,然后找到答题区域,从文中找出这三种“入迷”的人,然后概括其特点解答即可。阅读全文后,文章第②③④段具体介绍了三种“入迷”的人,文章第⑤段对这三种“入迷”的人的特点进行概括分析,仔细阅读这一段,找出关键词语“始终不动摇”“开始入迷,后来不入迷”“表面上看入迷,实际并没有入迷”概括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第⑥段所叙写的“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这些内容从“读小说戏剧是否入迷”作答。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细读文章,结合第⑥段“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第⑦段“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作者在文中提倡读文学作品要深入到艺术形象中去。联想自己在阅读中入迷的情景,凸显“入迷”特点,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即可。如:我捧起手中的书,就像鲁迅小时候的“宝书”,细细品味,就像身临其境一般进入书中的场景,闭上眼睛,脑海里回想起书中的内容,那么真切!真是入了迷了,如痴如醉般的阅读下去,废寝忘食般的贪婪,沉醉在书中那优美的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