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丈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 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丈化传 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 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 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 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 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 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 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 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 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 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 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 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 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 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 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 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 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 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 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 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 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 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 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 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 育理念的复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 级成分的不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 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4.D(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是事实,不能说“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A(B.应该是“革新”,不是“复兴”。C.“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理解有误,原文为“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同时,“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于文无据。 D.这些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因此不能说“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