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眼中,玉代表了君子,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君子是要去除私欲的。严格说来,玉是 石的一种,是石中的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为石属,然而已有了不同的意象。曹雪芹用女 炳补天神话作为开篇,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曹雪芹周边朋友经常将他与魏晋时期的人物相类比,如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中有记: “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关于“梦阮",前辈学人对此题记多有考论, 而“梦”的指向大都为阮籍。其实“阮籍''只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一种借代,它背后所 要连带的是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 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机世的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解体,天灾人祸,战乱连绵,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新的 追问,“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转而走向一种儒道互补的道路,有以道释儒的倾向,崇尚自由 的人格,崇尚情性的回归,又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籍对君子也有了一个 重新的解读:“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更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对待欲望,顺应人性之自然,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 规范,转而去关怀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重视个体,以人性的自然满足为乐趣。因此儒家 意义下的君子,与嵇康与阮籍思想下的君子,有了不同的涵义。而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 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反映在《红楼梦》中,就由同样具有自然之气的补天遗石所代表。
在石头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原因上,两者有着极为微妙的共同之处。书中写到:“此石 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产生了向 往,此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自然是欲望之一种,并且应当归属为私欲,但也可视作石头人性的 产生。神瑛侍者的凡心在小说文本中并无明示,而“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一语,也预示着神瑛侍 者并非为救世而来,更多的或者也是出于自身对荣华富贵的向往,对凡间之乐的追求,出于对 私欲的不满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 矣。''可谓发人深省。
石作为自然的代表,具有不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气。这种气质是真实的,不饰伪饰的,朴 拙而又真诚。拿到《红楼梦》中来说,就是贾宝玉所体现出的自然之态。在《红楼梦》第十七回 中,针对稻香村的建设,贾宝玉发表了一段议论:“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 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可见,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 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无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当我们将贾宝玉放在这个石与玉的辨析当 中,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嵇康、阮籍理论体系下的君子,名之为玉并无不可,此也与仙界中的贾宝 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之名相符,而之所以为“贾"(假),或有非理学之下的君子之意。在本质 上,贾宝玉仍然是一块具有自然属性的石。
(摘编自《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石"和“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雪芹的字“梦阮”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传递出他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 往。
B. 魏晋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这种风气后来影响了同样经 历社会乱世的曹雪芹。
C. 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
D. 曹雪芹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作比较,使人与物之间,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论证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对曹雪芹其人、《红楼梦》其书的影响。
B. 文章紧扣曹雪芹的个人思想和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来论证石与玉的关 系。
C. 第三段例举阮籍、嵇康的君子观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
D. 文章引用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观点论证曹雪芹的君子观和魏晋时期是一致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红楼梦》中石与玉之间的变幻,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寄托了曹雪芹对世情 的感悟。
B. 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
C. 贾宝玉针对稻香村的建设发表议论,认为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D. 从“君子”,到“欲望”,再到“自然”,无不体现出曹雪芹与嵇康与阮籍的思想有着共鸣之处。
答
1.A(B.文中说的是“个人世界的乱世”。C.不是“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而是“与儒家的君子观截然不同。”D.应该是“人与物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意象”,从最后一段的结论也可以看出。)
2.C(主观臆断)
3.C(原文中“归结起来要顺其自然”,即“认为要以自然为主要”,不是“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