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目的的玩
①假期在福州外婆家,两个孩子每天都在过节的气氛中。这样几天下来,妻子略有点抱怨地和我说:“天天玩,哥俩都要玩疯了。”我笑笑说:“那又怎样?让他俩玩开心也很重要。本来这年纪就是应该多玩,他们毕竟还只是八岁和四岁的孩子。”妻子也认同我的想法,但依然还是焦虑一担心他们只是在“ 瞎玩”,也没学到什么。
②在这一刻,我意识到家长的潜意识中有一个隐含的教育理念:长大了以后,“玩”都是有目的的。在放学后、假期里,我们常常想着怎么让孩子“玩中学”,带他们去上围棋课、游泳课,让孩子体验陶艺、去植物园跟着活动组织者看昆虫、或在自然博物馆写生..这些固然都是“玩”,但其实我们潜藏的目的并不是“玩”本身,而是期望由此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体格体魄、动手能力,或激发他们对自然事物的兴趣,乃至锻炼社交能力,如此等等。就像是把苦的药丸外面包着糖衣,只是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进去。
③家长们苦心孤诣为孩子规划的成长历程,是一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道路。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要想孩子将来不被人踩在脚下,就必须具备-系列条件。 家长应让他为此做好准备,而不能浪费在别的事物上。如果他们最终没能实现,或许有些家长也能坦然接受,但他们真正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因为不够“尽责尽力”,而在后半辈子成天“自怨自艾”。
④可是,只有小孩子才比较懂得玩的乐趣。今年春天去日本,原想带哥俩去小仓城那边,了解下城堡、日本庭院什么的,但他们到了那儿之后,整个三小时都在樱花树下撅着屁股检小树枝,尝试去搭一座松果屋,认为这才是“最好玩”的,这让我和妻子感到莫名其妙。
⑤不过孩子这样投入地玩耍,使我更加深信:无论我们试图让孩子学哪些、学到多深,那最终都要依靠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吸收。正因此,我最担心的不是他们一时没学会某个知识点,而是他们丧失了探求的兴趣,乃至彻底厌学;而“玩”,正是孩子最有主动性自发去做的一件事,毕竟你无须哄骗或逼迫他们去玩。
⑥至于他们的“玩”到底有没有用,这不必着急。导弹之父冯.布劳恩有句名言:“基础科学就是:在我在做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孩子在玩、在游戏的时候,其实最接近于这种精神。事实证明,许多伟大的发明,最终都是这样的产物,因为全新的事物在事先是无法预料到的,更何况很多新发明在起初看起来都没多大用处。
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创造力,但创造力恰是在一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最好地释放出来。传说草圣张旭性情放达,每每在醉后挥毫,此刻他不是为了写给谁看,甚至也没想“我要把它写好”,反而能达到忘我的自由境界,以至于清醒时反倒写不出这么好的书法。按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看法,人们在无目的的游戏中更为自由。
⑧当然,也有很多人是被逼迫后通过学习擅长了某一技艺,但可以想见,如果他们自身喜欢,即便未必能学得更好,至少也更能乐在其中吧。在经历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我们理应意识到,除了掌握技能之外,这些快乐本身也很重要。(文/维舟,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4.读第①段,简要概括妻子在与“我"交流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4分)
15.读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说说“药丸"和“糖衣”在文中的意思。(4分)
16.阅读第③段,概括家长不让孩子“无目的”地玩的原因。(4分)
17.阅读④~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主张让孩子“无目的"地玩。(8 分)
答
14.共4分。以下面语意为核心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一方面同意小孩子应该多玩(2分),一方面担心孩子只顾玩而耽误了学(2分)。
15.共4分,每点2分。以下面语意为核心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药丸”指提高能力/学到东西。
(2)“糖衣”指玩这一形式/玩这件事.
16.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实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2)家长希望自己将来不会因为未对孩子的教育尽力而悔恨。
17.共8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小孩子才知道玩的乐趣在哪里,而大人并不了解。
(2)小孩子“无目的”地玩,可以保持主动探求事物的兴趣。
(3)小孩子“无目的”地玩,能够充分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4)小孩子“无目的”地玩,即便只是得到纯粹的快乐,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