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语言
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暂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②张岱写两个老者去逛一处园林,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③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来必那样讲话。
④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⑤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⑥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⑦我曾经坐火车经过张家口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色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本是顺理成章,可以写成:他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但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没有念过书,在他的语言里没有“童话”这样的概念。我只能写:他好像在一个梦里。
⑧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 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闫土、消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基调也不同。
⑨我觉得一篇小说的开头很难,难的是定全篇的基调。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住了,调子定准了,下面就会写得很顺畅。如果对人物的态度、 感情把握不稳,心里没底,或是有什么顾虑往往就会觉得手生荆棘,有时会半途而废。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外国叫做“倾向性”,在中国叫做“褒贬”。但是作者的态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单独表现,只能融化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叫做“春秋笔法”。
⑽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文/汪曾祺,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文中借张岱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表明了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下列对这段对话的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一项是( )
A.对话生动之至,写出园林如蓬莱仙境般美丽。
B.对话虽然只有两句,却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C.对话中运用了方言,写出了绍兴的语言特色。
D.对话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不漂亮,没有深义。
5.下列对“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叙述、描写的内容要真实反映作者眼中所见。
B.叙述、描写的语言要和作品中的人物相统。
C.描写景物要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达人物感受。
D.小说的人物形象要与整体环境气氛相适应。
6.下列有关“小说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所要写的人物持有自己的态度和感情。
B.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决定了作品的基调。
C.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把握不稳会使写作受阻。
D.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不应在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答
4.B(ACD三项都不符合作者表明的对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一一符合人物特点和身份。)
5.B(ACD都不能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对叙述、描写语言的决定作用。)
6.D(文中的意思是不要将态度和感情脱离故事单独表现,末段的“特别”也是“单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