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中国古代的“首都”观》阅读答案-张勃

2020-01-04 10:13超越网

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在我国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师、京华、帝京等多种称呼,1927年以来则习惯称为首都。虽然在我国“首都”这一名称出现较晚,但对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按照《周礼》的说法,天下之中所在地,就是夏至时八尺之表影长为一尺五寸的地方。因为天地合于此,四时交于此,阴阳和于此,为百物阜安之地,所以最适合建为国都。史载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对此,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建都于天下之中,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的核心原则和历史传统。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比如明清时期分别在北京城外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上修建改建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作为郊祀的场所,通过四郊的确定将北京城置于“中央”的位置,进一步突显了天下之中的地位。
象天法地、象天设都成为营建国都时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伍子胥在修筑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和范蠡修建越国宫城时均已采取象天法地、象天设都的法则,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也都按天象布局。象天设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象征着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诚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首都不仅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成为汇聚多种礼仪场所的祭祀重地。《周礼》提到营建国都的理想模式时也说一定要有祭祀场所,即“左祖右社”。从实际情况来看,秦朝及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并不集中在都城,而是分布在广泛的区域,皇帝需要长途巡行才能完成祭祀活动。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提出应当重视都城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于是在长安南北郊营建了祭祀天地的场所。这种将最重要的祭祀场所集中于国都的做法,大大提升了都城在国家祭祀制度中的地位,首都的神圣性和特殊性得到进一步的塑造和彰显。
首都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在古人的心目中,国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祭祀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明代梁潜说:“京师首善之地,万国之表。”这里的首善,一方面指最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达到一种比其他地方都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首先好,即国都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为此,古人特别强调应该率先厘正国都的风俗,提升国都的道德水平,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选址于天下之中,象天设都,京师为祭祀重地、首善之区等构成了中国古代首都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既突出和塑造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威望,也体现着古人对中正和谐的崇尚,对首善有序的追求。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的“首都”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都和京师等称呼,都是我国古代对国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
B.从周朝开始的历代王朝,都是居中而治,把都城建在公认的天下之中所在地。
C.象天设都,是指都城的空间布局是模仿天象安排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国都一定是历朝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前面的城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介绍历史上都城的称谓,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借明清时期北京城确定四郊的例子,说明都城都选址于天下之中。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具体有力、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首都观,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周礼》主张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所以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
B.象天设都既象征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
C.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没有集中于国都,所以不方便皇帝的祭祀活动。
D.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成为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有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


1.C(A.“首都”是在1927年出现,所以“都是我国古代...的称谓”,表述错误。B.“都是”一词表达绝对化。D.“一定是历朝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前面的城市”主观臆断。)
2.B(理解错误,举例是为了强调“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
3.A(曲解文意,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