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观而不语阅读答案-邹长平

2019-12-19 11:30超越网

观而不语
邹长平
    ①有人打算在伦敦举办中国名画展,请国学大师林语堂和蔡元培,还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等,去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伯希和自认为是中国通,到达目的地后,对每幅作品都忍不住要评论一番。伯希和不停地对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并大谈对墨色、印章等的看法。林语堂见蔡元培一言不发,也就碍于情面附和:“是的,是的。”等到伯希和过足了嘴瘾,画也看得差不多了,事后才发觉自己言行欠妥,方觉两人给足自己面子,深深佩服。
②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伯希和不做个默默的观赏者,却卖弄学识,显然已成了笑话。而蔡元培、林语堂却观而不语,既顾全大局,又照顾了友人面子。与人相处,如果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是非,容易“至察而无徒”。我们既要明辨是非,也要体察人情,对他人无关紧要的不当言行,观而不语,容人之短,给他人留些面子,自己脸上也有光。
③达·芬奇受圣玛丽亚修道院委托,创作《最后的晚餐》。由于故事已被无数人画过,达·芬奇为不落窠臼,常常扔掉画笔深思。修道院院长见他一连数天毫无进展,认为他拖延工期,想多获报酬。为催促他尽快完工,院长又找到米兰公爵抱怨。公爵知道达·芬奇不是唯利是图之人,但碍于院长情面,将两人请到家里。达·芬奇说:“这幅画快完成了,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勾勒叛变者的形象,如果院长着急而不介意,我倒是非常乐意用阁下头像来完成。”公爵听到此话忍俊不禁,而院长则十分尴尬,灰溜溜地离开了,此后再也没敢去打搅达·芬奇。
④达·芬奇想超越前人,画出佳作,用时稍长,属客观创作规律。而外行院长,却横加指点,这是对达·芬奇的不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因此处理问题方式各不同。与人相交,如若对他人缺乏尊重,就会不经意间侵占他人空间,这时观而不语者,往往受人尊重,而干涉者,往往遭人厌弃。
⑤诺贝尔带领助手经过无数次试验,成功将烈性硝化甘油炸药改造得安全可靠。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种工程建设对炸药存在广阔需求。但由于侵害到了大军火制造商的利益,诺贝尔的发明在美国推广并不顺利。就在他到纽约的第二天,杜邦化工老板亨利·杜邦就发表署名抨击文章:“谁使用硝化甘油,谁就必然丧命,只不过是早死晚死的问题。”诺贝尔积极拜会各地开明人士,深入阐述硝化甘油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代理人广泛进行示范表演。虽然亨利·杜邦是军工权威,但美国人眼见为实,已经相信硝化甘油比黑色火药方便且同样安全。诺贝尔的销路打开后,杜邦的话成为一时笑谈。
⑥_________________。亨利·杜邦和诺贝尔存在利益冲突,昧着良心污蔑诺贝尔和他的发明,自毁声誉。社交中,若与人存在利益冲突或立场不同,就不要对别人的事评头论足,以免发出偏颇和武断之言,遭人耻笑。最好还是观而不语,静待其发展就好。
⑦观而不语,本着平和静默的心态关注别人,不冒昧打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自身美德和修养的体现。(本文转自《演讲与口才》杂志社)
12.第⑥段开头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3分)
A.俗话说:“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B.俗话说:“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C.蒙田说:“愚者之所以成为愚者,在于固守己见而兴奋莫名。”
D.蒙田说:“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②段中所写希伯和卖弄学识,在行家面前评论中国名画,而蔡元培和林语堂却顾全大局,给他留足面子,这一事例既引出了论点,也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B.第③段中列举达?芬奇对修道院院长不能做到包容,让院长十分尴尬,这一事例证明了与人相处,如若对他人缺乏尊重,往往遭人厌弃。
C.“观而不语”就是不要对别人的事评头论足,静待其发展就好。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列举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观而不语是一种美德。
14.文章结尾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D
13、B
14、“无声胜有声”指的是我们本着平和静默的心态关注别人,观而不语,相比于好为人师、轻易地去干涉别人甚至是武断地对别人评头论足,更能体现自身美德和修养,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时,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对他人无关原则的小过失、小缺点,宽以待之,观而不语,相信我们的宽容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