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许多农村已不再是 “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形象。笔者日前走访一些村庄,乡间小道干干净净,农房墙体统一美化,就连犄角旮旯处也难觅垃圾踪迹。村干部说,现在政府专门有农村垃圾处理项目,村里垃圾定时运,农村不再是“灰头土脸”。不过,农村垃圾处理也有难题。村干部说,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村民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有的村民觉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为啥还得费工夫分类,而且要用好几个垃圾袋,挺浪费的。有的不清楚如何分,扔垃圾倒成了麻烦事。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个难题。中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之一。政府在资金、人员、设备等硬件上不断补齐短板的同时,不能让“干部干、群众看”再继续下去,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最初一公里”问题。
做好农村垃圾处理,首先要源头分类。过去各类垃圾混在一起,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处理,不仅处理体量大,设备损耗快,而且有害垃圾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况且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少金属、塑料、纸张等可实现再回收利用,一扔了之,造成资源浪费。实践证明,源头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若能在源头将可回收、可沤肥等垃圾分拣出来,能减少垃圾运输、处理的成本。
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迥异,照搬城市“有机”和“无机”分类方式,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村民接受度不高。比如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确保源头分类质量。
做好农村垃圾分类,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针对村民的疑惑、遇到的问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干部及时解答。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垃圾分类有人管、管得好。有的地方举办“最美庭院”“垃圾分类能手”等活动,农民踊跃参加;有的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小超市等兑换商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参与。
建设干净整洁的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政府和农民一起发力,确保垃圾不落地,让农村“颜值”越来越高,农民生活越过越舒坦。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之后,许多农村道路干净、屋舍美化,垃圾踪迹也难以见到了。
B. 由于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还没有养成,垃圾的集中、转运、后续处理等都成了难题。
C. 农村垃圾的处理,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首先要解决农村一公里内的垃圾问题。
D. 城乡垃圾的成分构成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应有区别,如农村一些易腐垃圾可以还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就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有关问题展开议论,体现时评文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
B. 文章提出了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一议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C. 文章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一难题为前提,论证了农村垃圾分类的实效性。
D. 文章以批驳村干部对垃圾处理的误解入手,用清晰逻辑展开全文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施中央提出的三年行动方案,其中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
B. 从农村实际出发,多想办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源头做起才能搞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C. 只有立足农村实情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才能确保垃圾源头分类的质量。
D. 乡村振兴要求政府和农民一起发力,只要垃圾不落地,广大农民就能过上美好生活。
答
1. C 2. D 3. B
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项,“首先要解决农村一公里内的垃圾问题”错误。原文是“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最初一公里’问题”,可见文中的“最初一公里”是一个打比方的话,是要从事情的起点上解决问题的意思。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
D项,“文章以批驳村干部对垃圾处理的误解入手”错误,原文是“村干部说,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可见文章中只是引述村干部指出了农村中存在的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批驳”之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其中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错误,原文第2段相关表述为“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之一”,故A错误;
C项,“只有才能”表述错误,原文第4段只是说“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选项表述成了必要的条件,故C错误;
D项,“只要垃圾不落地,广大农民就能过上美好生活”的推断不当,太过绝对,故D错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