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感恩:道德品行的善端》阅读答案-张自慧

2019-11-30 14:36超越网

感恩教育是通过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包括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帮助,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家庭是人的感恩意识认知和感恩情感培养的摇篮。首先,父母应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早早播下感恩的种子,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父母、关心他人。其次,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报答恩人、与人为善的故事。其三,适度灌输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百善孝为先”是千古流传的古训。班固在《汉书》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通过家庭的感恩教育,弘扬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注重对青少年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浇水和施肥使感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加坡的许多幼儿园,老师让每个孩子在肚子上绑一大包袱,扮成妈妈怀孕时的样子,然后让其爬楼梯或打扫卫生,感受辛苦。这样,孩子放学回家都会给妈妈搬凳子、擦汗水,尽力所能及的孝心。《孝经》借孔子之口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表明,珍爱生命就是孝敬父母、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
社会如同大家庭,互爱互帮互助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要在步入社会后进行全面的践履。随着心智的成熟,他们感激和关爱的意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并外化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具体行为。我们的社会应大力宣传和倡导中华民族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的美德,如《礼记》所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同时,应使大众牢固树立“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乃小人”的理念,从而使感恩这一闪烁着人性之美的善端不断发扬光大。
感恩是做人生的加法,它让人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回馈社会;忘恩负义是做人生的减法,它让人自私狭隘、懈怠颓废、不思进取。更重要的是,感恩能使人在互助互敬互爱中共享幸福和快乐,实现情感与道德的共赢。感恩是“小爱”,但在善的引导下,它能使人最终走向“大德”。  
(摘编自张自慧《感恩:道德品行的善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感恩教育是—种以知恩为基础、感恩为驱动、报恩和施恩为践履的人文教育。
B.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应从孩提时起始,使之能亲其亲、善其善、孝其孝。
C.学校是强化感恩教育的重要基地,要拓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付诸具体行动。
D.学生接受的感恩意识在其步入社会后,直接外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概括感恩教育的层次,再分别从实施感恩教育的三个途径进行层进式论述。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释了在感恩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二段引述古训和《汉书》,强调家庭感恩教育中弘扬传统孝道精华的重要性。
D.文章将感恩和忘恩比作加减法,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其影响,是为文末的结语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家庭的感恩教育包含了中华民族孝道精华的内容,故而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石。
B.通过具体行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是新加坡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措施。
C.感恩虽然只是“小爱”,却是在做人生的加法,最终使人走向“大德”。
D.华罗庚曾经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这与文中感恩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1.【答案】D(3分) 【解析】 D项曲解原意。第四段指出:“他们感激和关爱的意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并外化为报效祖 国和人民的具体行为”,因此,“接受的感恩意识”必须“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才能产生具体的报恩
2.【答案】B(3分) 【解析】 B项没有运用比喻论证阐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3.【答案】D(3分) 【解析】 A项因果推论前提不充分,从第二段看,家庭的感恩教育除孝道外,还包括体贴、关爱、知恩图报、与人 为善等内容。B项夸大幼儿的模拟体验行为的作用,从第三段看,新加坡一些幼儿园的做法,只是孩子的 是“但在善的引导下,它能使人最终走向‘大德C 体验活动,与“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不对接。C项“最终使人走向‘大德’”过于绝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