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精神内核是“敬”
刘梦溪
①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有礼貌。礼貌的意义有多大呢?这要看礼貌关涉的对象、影响的范围。
②个人与个人之间,礼貌与否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彼此之间,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和社会网络。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看似得罪一个人,实际上得罪了一批人。
③礼貌与否不是由对错决定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相反,虽然自己是错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的损失面减小。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比如,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边致歉,一边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没拿到。分送小礼品者如不作出解释,就是失礼。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在上述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达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而过。所以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但如果是重要场合,比如典礼,比如祭祀,比如国家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历史上因礼仪不周而引起大的争端,也是常有的事。
⑤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
⑥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
⑦国家、社会的大礼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礼貌是个人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应对突发情况,同样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这就是司马迁在《礼书》中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结合第③段内容,指出本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2. 选文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有哪些?(2分)
3. 第④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分)
4. 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
1.(2分)指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2. (2分)结构上:运用设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上文对礼貌和礼仪重要性的论述,引出下文对“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
‘敬’字”的论述。
3. (3分)首先提出“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的观点;接着以上文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论证礼貌在非正式场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在重要场合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
4. (4分)道理论证,本段连用三个道理论据,使原文体现出一种礼敬精神的传承的同时,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