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心定而后方能静阅读答案-丁雅诵

2019-10-15 11:47超越网

心定而后方能静
丁雅诵
①“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手机,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涌来,在干扰与诱惑面前,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变得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外部世界所“绑架”:热门头条要刷、朋友状态要赞……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怪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④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什么是定力?郑板桥的《竹石》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岿然不动。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干扰源。比如,有些大学生翘课、挂科,打游戏,问原因,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被室友带坏了。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应学学毛泽东。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人来人往的城门口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⑥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我们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⑦“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 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 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 文章最后一段说“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1.(2分)心定而后方能静。
2. (4分)举例论证,举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静不下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2分)A
4. (3分)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心定而后方能静
丁雅诵
①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②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③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什么是定力?郑板桥的《竹石》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围棋传奇李昌镐被人称为“石佛”,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所以,虽然李昌镐的棋风并不剽悍,也不出奇,但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④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翘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⑤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今天我们格外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消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⑥“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5.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参考答案:心定而后方能静。
6.从文中找两个句子解释“定力”。(4分)
参考答案:定力是持心正,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定力是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
7.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以李昌镐因从容镇定下棋,而往往获胜为例,真实有力地论述了拥有定力的重要性。
8.下面这句话放在哪段较为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参考答案:放在第④段。《大学》里的这句话强调了志向与定力、定力与内心宁静的关系,能够证明第④段的中心论点“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9.第⑤段能不能删除?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第⑥段起补充论证的作用,论述保持定力不是不关心家国大事,而是屏蔽繁杂信息让自己心静。本段是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有力补充,体现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