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经历了民国和共和国几乎不间断的文化变更和社会激荡,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构成冲击浪潮的一部分,本身又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其实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属性所在。而做什么的起点,就是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
社会演进太过激烈,进步的真正意义又如何落实呢?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以及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在面时如何处理法国大革命影响的问题上,并不反感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不过他们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发展应该是渐进的,其方式应该是温和的。他们的格言是,极端本身就是对真理的否定。
这是一种独特类型的知识分子品格。这种政治立场也确实需要独特的知识分子人格:温润、妥协,同时又具备强烈的时社会改良的决心。《老子》里面说,上善若水,于善仁。温良之中能够做到兼爱无私,能够“无孔不入”地把善良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回顾民国历史,也许可以说,善于沟通妥协的温和知识分子是一个稀缺品种。可惜的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整体上还是趋向激进,往往是极度激进。五四运动时期最流行的文人思潮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种文化基因,如果我们看看网民的言论,谁敢说今天就没有遗留的痕迹呢?激进文化思潮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能够与更加温和以及有很大影响力的其他思潮综合在一起的话。因为只有通过顺畅和广泛的甘话,一种温和、温润、进步和改良的健康主流思潮才能够形成。
可惜的是,温润是民国时期稀缺的品格。对于蔡元培先生和胡适先生,我们很难说他们不是激进的知识分子,也很难说他们的社会关怀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很多胡适研究者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胡适试图继承和推介的杜威其实是一位非常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杜威是激烈反对传统宗教的,民主和科学对他而言就是最高的宗教。因为对他而言,科学和文学的思维完全可以替代宗教。胡适先生对此的一个精彩注脚就是:我宁可要手里的一块大洋,而不要未来天国承诺的一张万元支票。文化上的激进同样是蔡元培先生的特点,譬如以美育替代宗教的观点。这种激进的自由主义的观点又有着特定的社会语境,与蔡元培先生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上坚持的极端保守态度是匹配的。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是一个激进的文化基因。而激进.不再是21世纪的世界需要的主流态度。
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就是温和、温润、坚持沟通和妥协。改革的坚守,以及坚守中的温润和柔韧,可能是21世纪知识分子在复杂世界面前不得不采取的态度。
(摘编自彭小瑜《努力合成温润的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清以来的人文学者既受到文化变更、社会激荡的冲击.也是冲击浪潮的因子。
B.兰克和萨维尼不反感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原则,不赞成极端激烈的社会演进。
C.《老子》主张温良之中兼爱无私,而在民国,沟通妥协是温和知识分子所稀缺的。
D.胡适称“不要未来天国承诺的一张万元支票”,与杜威反对传统宗教的态度如出一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学者应具有渐进而温和的历史发展观。
B.文章引用《老子》中的内容,并层层推论出到今天都遗留了道家文化基因的痕迹。
C.文章举蔡元培和胡适的例证,进一步论证民国学者在文化上趋向激进的观点。
D.文章最后观照现实,解答了21世纪知识分子面对复杂世界应持何种态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应从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出发,努力形成温润的基因。
B.民国知识分于的激进,就是“无孔不入”地把社会改良推厂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C.激进的文化思潮本身其实没什么问题,今天的网民言论与它都是一脉相承的。
D.极端保守与激进的自由主义匹配,使蔡元培的社会关怀不具有足够的包容性。
答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沟通妥协是温和知识分子所稀缺的”偷换概念,原文是“善于沟通妥协的温和知识分子是一个稀缺品种”。
2.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道家文化基凶的痕迹”表述不当,文中“这种文化基凶”指激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老子》里面的观点与之相反。
3.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了《老子》的理论及温良之人的表现,继而提及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整体趋向激进,并未交代他们激进的具体表现是“‘无孔不入’地把社会改良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C.忽略了前提条件,第三段“激进文化思潮其实没什么问题”的前提是“如果能够与更加温和以及有很大影响力的其他思潮综合在一起的话”;D.强加关联,“极端保守与激进的自由主义匹配”未必导致“蔡元培的社会关怀不具有足够的包容性”,文中并没有论述两者的联系。且原文表述为“对于蔡元培先生和胡适先生,我们很难说他们不是激进的知识分子,也很难说他们的社会关怀具有足够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