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也会变魔鬼
①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②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一例。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它物的豆科多年生植物,其祖籍在中国。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而且因其茎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可作为轻纺工业以及造纸业的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真是谁人不夸葛藤好!
③然而,乐极生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项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然而其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④在我国,最有名的生物入侵事件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水葫芦原产南美洲,有着紫色美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蓝色的扇形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实在惹人怜爱。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它杯状的绿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物能够漂浮在水面。可是,正是这种看似纤弱、婀娜的水草,曾一统美丽的云南滇池,使人们不得不花巨资予以铲除。水葫芦长长的根扎入水中泥土下,可通过根块迅速而大量地繁殖,一旦侵入到湖泊、河流、水道、水塘等淡水水城,只要条件适合,即以势不可当之势覆盖整个水面。它挡住了阳光,吸尽了营养,使水中其他植物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在国外和国内,水葫芦都被认定为目前最令人头痛的水草,也是让人类为控制其数量花钱最多的植物之一。
⑤高山、大海和沙漠过去曾是阻止物种扩散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贸易、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跨越屏障做环球“旅行”,只要条件适宜,这些物种就有可能大规模扩张,抢夺“殖民地”。有科学家认为,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的影响更甚,化学污染是惰性的,不会再生和繁殖,而且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是当外来物种入侵以后就会扎根繁殖和不断扩张,甚至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长久的威胁。地球上大多数的湖泊和江河系统、大多数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岛屿甚至南极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⑥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
⑦生物入侵是自然向人类敲响的又一警钟;在种树、种花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地或国外物种的时候,务须慎重,谨防“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那将是又一个难以收拾的环境残局!
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外来生物常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B. 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的影响更甚是因为外来物种入侵以后就会扎根繁殖和不断扩张。
C.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因此外来物种的引入势必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
D.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地球上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的困扰。
13. 比较【甲】【乙】两个句子,哪个句子的说明效果更好?试作分析。
【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顷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
【乙】葛藤不断生长,对当地其他植物的生长形成了重大威胁。70年代,葛藤覆盖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的大量土地,成为了公害。
14. 本文列举葛藤和水葫芦这两个例子的好处是什么?
1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一些国家引进互花米草的行为作出评价。
材料一:互花米草隶属禾本科、米草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起源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适宜生活于潮间带。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20世纪初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
材料二:互花米草在湖滩湿地环境中有超强的繁殖力,会威胁到海滨湿地土著物种。
【参考答案】
12. C
13. 【甲】句效果好。①【甲】句形象地写出了葛藤疯狂生长的过程,“吃光”“占领”等词语更进一步说明了葛藤已经失去原来的作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②【甲】句中的“283万公顷”这个数值科学准确,同时这么大的数据又给人很大的冲击力,即有力地表现了葛藤的巨大危害。【乙】句比较直白,缺少生动性,没有这样的效果。
14. 举国内外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的普遍性,更加引起人们对生物入侵的警惕,更充分地说明了生物入侵的危害。
15. 引进需谨慎。互花米草因为自身特点被某些国家引进,用来保滩护堤、促淤造陆。本意是好的。但是不要忘了它同时具有超强的繁殖力,会威胁到海滨湿地土著物种,造成生物人侵,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能盲目引进。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文中第⑥段内容“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C项“外来物种的引入势必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理解有误,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所体现的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中心内容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解答这类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分析甲乙两句:甲句“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形象地写出了葛藤疯狂生长的过程,“吃光”“占领”等词语更进一步说明了葛藤已经失去原来的作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句中的“283万公顷”这个数值科学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葛藤的巨大危害。乙句比较直白,缺少生动性,没有这样的效果。所以甲句表达效果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举例子作用的分析。本文列举葛藤和水葫芦这两个例子,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说明了生物入侵的普遍性,更加引起人们对生物入侵的警惕,更充分地说明了生物入侵的危害。举例子作用通常是: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解答时,需要在整体感知文本、把握说明内容及事理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全文,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文中作者所述“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所以,引进互花米草需谨慎。互花米草因为自身特点被某些国家引进,用来保滩护堤、促淤造陆。本意是好的。材料二中“互花米草在湖滩湿地环境中有超强的繁殖力,会威胁到海滨湿地土著物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能盲目引进。据此整理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