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予无限关爱,尤其在孩子年幼弱小的时候。子女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以孝为核心的观念产生于三千多年前,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时代至清朝的著名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宣扬孝道的念诵歌唱的音频视频,通俗易懂。这些都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
怎样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自身不注意安全,使父母整天提心吊胆,甚至导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无疑是最大的不孝。所谓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结交正派的人,不做违法的事,这些生活上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也是孝的表现。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时在家挖野菜为食,拜孔子为师后,常常从百里之外的曲阜背米送回老家平邑,以供养远在家乡的父母。其三,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弟子规》很通俗地诠释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现如今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如果不从感情或认识方面使他们领悟孝的内涵,只是布置类似“给父母洗脚”之类孝的作业,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前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第四个层面还主张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
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封建皇帝推崇“以孝治天下”,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是说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生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两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
(摘编自《谈谈中国的孝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宣扬孝道的典籍也很丰富。
B.子女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C.《论语》据说是孔子所作,其中有多处谈到孝,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而来。
D.《弟子规》是古代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入则孝”集中讲了关于孝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是古人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
B.流传比较广的“二十四孝图”,记录的都是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故事。
C.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孝更多地含有一种情感或态度,“孝顺”“孝敬”等词语的产生与此有关。
D.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即孔子所说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孝的第四个层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很高,封建皇帝推崇“以孝治天下”,因为是皇帝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以平民也必须遵守。
B.文章引用“首孝悌,次谨信”和“有余力,则学文”两句,是为了阐述懂孝悌比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更重要。
C.“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生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不孝顺父母的极端案例,表明孝文化被当今一些人丢弃。
D.孝这一品质,从侍奉父母开始,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对最终成就自身功名和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答
1.C 2.B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