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洞庭湖,又名云梦泽、青草湖等。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对其就有不少记述和吟咏。历史人物的不断穿梭其间赋予了它独有的绚丽璀璨的地域文化。但真正把洞庭湖作为故事重要的生发地和表现背景的小说出现在唐代,由此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小说群,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洞庭湖,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
唐传奇中的洞庭湖常常被视为孕育两情相悦的浪漫之地,许多如歌如泣的婚恋故事在这里演绎。如《柳毅传》中柳毅因科考不中去泾川访友的途中遇到牧羊受苦的龙女,为其送信至洞庭,这才引出了以后曲折复杂而又浪漫动人的故事。《郑德璘》中郑德璘与韦氏两人驻舟相遇以诗达意以及韦氏死后复活重逢意中人等妙趣曲折情节,皆发生在洞庭之畔。这些华美而缥缈的爱情,为洞庭湖涂抹上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洞庭湖还被唐代小说家用来构建异境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极大地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就异境构建而言,特别引人瞩目的有《柳毅传》中的水下龙宫、《许汉阳》中的“夜明宫”等。水下龙宫是“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夜明宫”则“四面奇花异木,森耸连云”。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异境是作者浪漫情怀的充分流露。
那么为什么洞庭湖会成为唐传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呢?中唐时期的历史语境应是洞庭湖情结出现、情感意蕴得以丰富的主要原因。中唐以前,唐代文人多有充满进取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以后,国运衰退,士人进取之心渐消,遂多于现实之外寻求寄托。具体到小说创作上,表现为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辅以想象、虚构,在才子佳人、人神交往等情节中解释现实人生、抒发内心怨愤。洞庭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域,已升华为一种包容了固定情思的文化符号和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象征,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期许。
中唐时期重视小说审美特性的风尚促使文人更加注重洞庭湖内蕴的挖掘,这一转变为洞庭湖情结在唐传奇中的拓展提供了契机。中唐时期随着“滋味说”等理论的提出,小说家对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从丰富多彩的洞庭湖传说里汲取素材、情思、意境来充实文本,从而形成了浓郁的诗意小说。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插入诗歌,特别是骚体诗,使得以叙事诗为主的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二是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诗一般的韵味。如《湘中怨解》虽是讲述一个人仙遇合的传统题材故事,但作者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而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小说在“舞毕,敛袖……须臾,风涛崩怒,遂迷所往”中收尾极具诗的韵味与浪漫气息。
此外,洞庭湖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唐代文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使其逐渐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其风流袅娜的自然美,吸引了文人赋予其丰富的意蕴。“俄见碧山出于远波”(《柳毅传》)、“阔水波澄,高天月皎”(《高昱》),寥寥数语,但都写出了洞庭湖超脱清幽之景。这种美景与中唐文人追求逍遥闲适、与世无争的审美心理相契合,从而在唐传奇中被赋予了浪漫、空灵、清幽的意蕴。
(摘编自《洞庭湖何以成为唐传奇最浪漫之地》)
材料二:
作为天下驰名的山水佳境,“洞庭”在唐诗笔下,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意象。尤其是对于水的描写,经常用洞庭来形容水势的阔大与风景的美妙。在这里,“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如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就是用洞庭水色比喻咸阳桥上遇雨时的美妙风景。
从洞庭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上看,其形成的审美意义大多情况下表现为肃杀凄凉。“肃杀”指其自然环境而言,而“悲凉”指其人文内涵而言。这种审美意义在唐人许多诗作中,往往表现为一些更加具体的意象。首先,从自然环境上看,洞庭湖到秋天,草木凋零,万物沉寂,这样的季节中,自然多华发之悲,望乡之叹。这一类意象中最重要的是“洞庭波”。“洞庭波起”时,木叶纷飞,江水澄碧,秋风阵阵,凉生枕席。秋天的景物本身具有的肃杀之感和湖水本身具有的阴柔美,都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如“梧桐叶老蝉声死,一夜洞庭波上风”,句中“洞庭波”意象就具有浓郁的凄凉之意。
洞庭的凄凉审美意义还表现在“异客”的悲哀上。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自古既多逐臣,又多行客。到达洞庭的文人大多非本地人,他们或纵情山水,或在历史文化中寻求慰藉以消遣内心的苦闷。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这种惆怅与洞庭诗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地成为了“洞庭”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重要内涵。
(摘编自《“洞庭”意象在唐诗中形成的独特审美意义》)
1.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洞庭湖小说群中,洞庭湖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
B.安史之乱后,有士人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辅以想象、虚构,在才子佳人等情节中解释现实人生,抒发内心怨愤,这是他们于现实之外寻求寄托的一种具体方式。
C.中唐时期小说家对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诗一般的韵味,使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
D.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很多到达洞庭的非本地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
2.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但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描写洞庭湖的小说。
B.为了强化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唐代小说家常常用洞庭湖来构建异镜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
C.《湘中怨解》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讲述人仙遇合的传统故事时,有意淡化情节。
D.“洞庭波”意象具有秋天的肃杀之感与湖水的阴柔美,比较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
3.下列诗句用来论证材料二中“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C.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韩愈《登岳阳楼》)
D.雨外鸟归吴苑树,镜中人入洞庭烟。(韦庄《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说:“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实体容器,而是具有意义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洞庭湖”在唐传奇与唐诗中的“意义”。(6分)
答
1.C(3分)
2.D(3分)
3.D(3分)
4.①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述。②首先提出唐传奇中洞庭湖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的观点。③接着,论述洞庭湖在唐传奇中的浪漫气息具体表现。 ④最后,分析指出洞庭湖成为唐传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的原因。(共4分,每点1分)
5.①洞庭湖,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被视为孕育两情相悦的浪漫之地,被用来构建异境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承载着小说家们的审美追求。②“洞庭”是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③“洞庭波”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具有肃杀凄凉的审美意义,既有自然环境上的肃杀,也有人文内涵上的凄凉。(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