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面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寒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于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 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林庚《说“木叶”》(节选)
材料二
什么叫联想呢 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 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 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鲤鱼,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联想线索如此,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信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朱光潜《美感与联想》(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B.“木叶”与“落叶”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而“木叶”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好就是《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C.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
D.联想则易使心思由孤立绝缘的美感意象上面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从这个意义来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诗词阐述观点,比较而言材料一所引诗例更丰富。
B.不同人、不同时境联想的线索可能不一样,由此可知联想散漫飘忽的特点。
C.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因此联想有助完善美感。
D.我们在审美时,应聚精会神于意象本身,否则可能会减少它所引起的美感。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诗句中产生联想的原因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3分)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D.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请概括材料一中“木叶”的艺术形象特征。(4分)
5.请用材料二的观点解释材料一中林庚对“木”的联想为何没有妨碍美感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