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袁中郎的文学主张,(①)。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来及时补救,人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②),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做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罗近溪说:“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倘若(③),顺乎天性之自然,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官做大了还想更大
②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
③在这终身的驰逐中
④钱赚多了还想更多
⑤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⑥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⑦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A.③①④②⑥⑤⑦ B.⑥①④③⑦②⑤
C.③⑦⑤⑥①④② D.⑥⑦②③①④⑤
答
21.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②凡童心不灭的人③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
22.B
【解析】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的能力。
第①处,由前句中“不但说出了”可知,所填句子的句式为“也说出了”或“而且说出了”,由后面“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可推知,所填句子的意思是“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据此填写“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第②处,前文话题为“童心”,从后文“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的推断来看,此句的意思应该是“童心没有失掉的人”;“凡”字可以与后文“必定”相呼的,加强肯定式推断语气,故可填写“凡童心不灭的人”。
第③处,根据前面的“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推断我们是否愿意做这样的人,即做“顺乎天性之自然”的人,故可填写“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观察可知,七句中,前三句是一组完整句,后四句是一组完整句。
四个选项开头句分别为③和⑥两种,第③句中的“这”应该指代上文,而上文中并没有表达“终身的驰逐”这一意思,初步判定第③句做开头句不合适。第⑥句为观点句,做领起句合适。①④句表达的是对名利追逐的具体表现,接在第⑥句后形成观点加阐释的句链,衔接顺畅。第③句“终身的驰逐”当指⑥①④所表达的内容,应该紧跟其后。第②句的“接着”与第⑦句衔接恰当,而第⑤句的“就这样”指代⑦②所讲内容,于是,③⑦②⑤句形成另一组句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