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令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连续使用六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做“渐进”的状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个比喻,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21.①六个短语构成排比,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了变更无时不在发生。②时间频率由大到小,依次递降,有利于突出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圆滑性。③相同结构的短语,反复使用,饱含作者对人生渐进变化的深沉感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2.①将人生的进行以假设的方式比作“风琴的琴板”和接离进行的“旋律”与前文“山坡”的比喻形成对比,强化了人生是渐进的观点。②以音符设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③“琴板”和“旋律”两个比喻形式上构成选择关系,但内容上由轻到重,突出人生无常会带来的惊讶、感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