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以灶计,积若干家而成户;户以住屋计,积若干户而成支;支以支派计,积若干支而成房;一房之内包含许多大小支派,积若干房则成族。由此,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年度的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整合。祠堂提供了家族成员共同实践宗族伦理的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中国社会已从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还存在从宗族变为家庭这一“家”的转型问题,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中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时,我们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其实,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为当代中国的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与合理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以社区代宗族,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以此为基础结成一利益共同体,即“拟宗族”。“拟宗族”可整合社区民众,使之成为糅合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以形成面向未来的新道德的载体,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耕文化中的宗族须有地缘与血缘这两个因素,宗族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B.家庭是最小的单位,从家到族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中国宗族社会。
C.在宗族乡村中,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以及内部成员的团结通过祭祖才能加强。
D.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针对的是农耕社会,而其中家国天下的扩展路径被工业文明斩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分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阐述了族田这一宗族集体财产的作用,思路清晰。
B.文章将宗族对内部、外部成员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其在人们建立和睦关系中的作用。
C.文章主体在论证时既关涉历史中的宗族现象,又注意当下的宗族变化,具有发展思维。
D.文末指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重振传统伦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祠堂是宗族组织的核心,但只在乡村社会的民众开展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时起作用。
B.传统宗族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结构模式不同,而两种模式下的道德整体性则是一致的。
C.族田有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之分,每种类型的族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救济族人。
D.当代,我们可采用“拟宗族”方式,以社区代宗族,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答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以及内部成员的团结通过祭祖才能加强”分析错误。“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以及内部成员的团结”不仅能通过祭祖加强,也能通过编修族谱等加强。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将宗族对内部、外部成员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错误,文章只是阐述了宗族对待内部与对待外部成员的做法,两者不是对立的,没有进行对比。
3.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在乡村社会的民众开展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时起作用”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祠堂提供了家族成员共同实践宗族伦理的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并未说只有这一作用。B项,“而两种模式下的道德整体性则是一致的”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这一信息可知。C项,“都是为了救济族人”表述不当,根据原文“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的信息可知,只有义田才有救济族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