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狂飙》是以千禧年至今为背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一场跨度长达20年的扫黑除恶斗争。剧作通过2000年、2006年、2021年三幕叙事手法,借刑警安欣和卖鱼郎高启强相悖的人生曲线,揭开大时代下的邪不压正。《狂飙》也是国内首部以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它开通即热,在CCTV-8的酷云实时收视率破2.2,爱奇艺站内热度近10000。
《狂飙》能在兔年伊始,牵动观众高关注度,成为口碑剧作,在于剧本从社会真实中提取素材,以此拨动大众审美情绪里最为敏感的部分:对朴素公平正义观、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捍卫。于观众而言,涉案剧的重心常在求真相、探人心。《狂飙》里,谁是内鬼、“保护伞”到了哪里,安欣又将面对多少次黑与白的交锋、情与法的交战,凡此种种都是故事的魅力。但对创作端而言,涉案涉黑题材可谓难中之难,过于离奇,过于感官刺激,或为了“揭黑”而“描黑”等做法,都已被证实此路不通。导演徐纪周由剧名解答:“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下‘狂飙为我从天落’,‘狂飙’二字很有力量,就像这些年来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保护伞的打击力度那样,如疾风骤雨狂飙前行。”换言之,真实是创作的最大底气。
(摘编自王彦《有价值的剧作,能在人性幽微处照进一束光》)
材料二:
有观众说,狂飙的“飘”是看一众实力派演员同台飙戏,无论是“双张”博弈、老戏骨加持、还是诸如莽村村支书儿子李宏伟等配角的精彩表演,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都非常高。
在《狂飙》剧组,剧本是蓝图,演员的二度创作、添砖加瓦让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好演员会比着琢磨角色、琢磨戏,拼命动脑子,在良性创作氛围中碰撞出更多火花。如剧中安欣拿着警戒线推着高启强往前走这一名场面,当时剧本上只是说安欣拿着警戒线把高启强他们拦住了,而到实拍过程中,安欣拿着警戒线一直往前推,拍出来气势上就会很好看,这些都是现场碰撞出来的。再比如安欣和高启强两人的饭局延续到最后,观众会发现,二十年里两人多次吃饭,他们的戏份在细微处有很大不同,演员通过表演也能把饭吃出“年代感”。
(摘编自许莹《只为这一刻“狂飙”》)
材料三:
在当下融媒体环境中,警匪剧的类型创作如何更加贴近市场和观众,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正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狂飙》在手法上突出类型融合,展现了国产剧中少有的警察与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激烈斗争。特别是安欣与高启强之间的“猫鼠游戏”,在相互试探和交手的过程中,充满了紧张感。此外,这部剧在构图运镜上颇有特色,一方面,借鉴黑色电影中常见的明暗对比影像,刻画人物性格,喻示人物命运,比如陈书婷从楼梯上出现的仰拍镜头,表现了人物性格和身份;另一方面,该剧常用隐喻手法表现人物处境与命运,比如当安欣和高启强摸清对方底细后决然分手的左右行走运镜,包括后续剧情中两人多次相遇的空中俯拍镜头,都寓意两人将彻底背道而驰。
(摘编自胡祥《(狂飙):扫黑除恶题材创作的新探索》)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探求真相人心是观众审美情绪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也是电视剧《狂飙》表现的重点。
B.电视剧《狂飙》的名字来源于毛泽东的词句“狂飙为我从天落”,比喻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保护伞有力的打击力度,揭示了剧作的主旨。
C.20年来,安欣和高启强多次吃饭,演员能把二人吃饭的戏份演出“年代感”,表明演员的演技非常在线,和剧中角色的适配度非常高。
D.在融媒体的环境下,进一步增强警匪剧的吸引力是警匪剧创作必须面临的一大考验,需要创作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狂飙》是一部有价值的剧作,诞生于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大背景下,所述情节均为真实事件。
B.警匪剧是电视剧创作题材中最难的,既不能过于离奇,也不能过于追求感官刺激,也不能为了“揭黑”而“描黑”,
C.材料一列出“2.2”“10000”这两个具体的数字,是为了突出《狂飙》受关注的程度,增强材料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电视剧《狂飙》走红的现象和原因,但所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其中材料一阐述的原因最重要。
6.电视剧《狂飙》在兔年伊始成为口碑剧作的现象,给我国警匪剧的类型创作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
4.A(“进而”错,“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探求真相人心是观众审美情绪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不存在递进关系。“探求真相人心”也不是观众审美情绪中最敏感的部分。)
5.C(A项,“所述情节均为真实事件”错,原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两者的意思不能等同。B项,“警匪剧是电视剧创作题材中最难的”错,原文是“涉案涉黑题材可谓难中之难”,“难中之难”不等于“最难”。D项,“其中材料一阐述的原因最重要”于文无据。)
6.①从创作理念来说,坚持从社会真实中取材,创作出符合观众心理,拨动观众审美情绪,能传递正能量的作品。②从演员的二度创作来看,演员要仔细琢磨角色,认真磨戏,增强和角色的适配度。③从创作手法来看,要突出类型融合,善于设置悬念,引导观众去探求真相;运用富于深意的镜头语言等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隐喻人物命运。(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