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① 的丰沛源泉。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文艺工作者才能大有作为,文艺创作才能_②__。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艺术与人民从来都 ③ ,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人民。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18.【答案】用之不竭 大放异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19.【答案】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
20.【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②把“人民”比作“文艺的土壤”,照应前面的“滋养”和后文的“培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