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信息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解释为“过度丰富且真假难辨的信息,让人们难以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和指导方法”。从这个释义来看,“信息疫情”的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过载,指个体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产生“功能失调”的反应。二是虚假信息,“信息疫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导致公众不听从科学的建议,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还使新闻媒体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辟谣当中。
“信息疫情”并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独有,古往今来的大型传染病疫情往往会引发“信息疫情”。但此次“信息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关于疫情的过载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急速传播,不但使有效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还助长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恰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众不但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了解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状态,明晰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有助于制定更优的“信息疫情”治理策略。
认知失调理论,能够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新冠肺炎疫情使公众的认知产生了一对失调的元素——“生存的需求”和“新冠肺炎对生命的威胁”。这两个元素所占权重极高,因为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当这对元素存在“不适合”的关系时,公众的认知就发生了严重失调,进而产生如下后果:
首先,公众认知失调容易加剧信息过载。公众要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寻找新的认知元素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社交媒体海量性、智能化等特性,公众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这种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极为常见,比如当公众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时候,与生存需求的认知就产生了巨大的失调。失调产生压力,公众为了减少这种压力,会倾向于搜索疫情相关的、能够支持生存需求这项认知的新元素。在搜索的过程中,智能技术和信息茧房效应发挥作用,无关的信息被屏蔽、隔离,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则被爆炸式地推送到公众的视野之内。当海量的疫情信息与公众有限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信息过载就出现了。反过来,信息过载也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形成了加速“信息疫情”感染和扩散的恶性循环。
其次,认知失调还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已经存在明显的失调时,如果他预期到新的信息会增加已有的失调,那么他就会尽量避免接触到这条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等,却忽视了公众对这种信息的逃避。这种回避的行为会造成公众与主流媒体报道的可靠疫情信息失之交臂,从而间接促进虚假信息的流传。另外,认知失调还会导致公众否认现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了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社交媒体增强了辟谣力度,但仍有许多明显非理性的行为出现,这实际上是公众在通过改变环境认知元素来减少失调的直接后果。并且,由于公众需要争取社会支持以获得与该认知相协调的新认知,这些虚假信息相当容易被散播出去。与信息过载一样,虚假信息也会反过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更可怕的是,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之下,虚假信息引发的认知失调会呈几何倍数扩散。
——摘自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
材料二:
要将疫情舆情融入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审视,提高舆情引导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
一是要运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找准公众的关切和困惑,精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二是要建立高效、科学、精准的网络舆情综合研判和分析体系,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整合提炼舆情信息,构建快速阻断舆情危机的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提高舆情的精准引导能力。三是要有效动员“网络大V”、意见领袖,以疫情为教材,运用图片、短视频等生动鲜活的方式,以大众动员大众,以现身说法、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公众对网络舆情中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摘自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信息疫情”,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使媒体不得不辟谣。
B.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传播,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
C.要消除虚假疫情信息的流传,仅靠增强辟谣力度不够,还需要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
D.借助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施策,能提高舆情的引导能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既有可能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也可以成为终结“信息疫情”的关键一环。
B.认知失调的程度由存在“不适合”关系的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决定,这些认知元素越重要,人们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大。
C.“信息疫情”与认知失调互为推动力,如果做到有效平衡公众认知,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形成良性循环。
D.材料一重在揭示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材料二重在谈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两则材料对媒体应对疫情均有启发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后果的一项是( )
A.为澄清事实真相,某政府公众号平台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B.随着布洛芬的热销,有网友通过模仿多种布洛芬药盒上的不同姿势编排的“布洛芬操”,发布在社交平台后引发模仿热潮。
C.韩联社调查显示,在韩国梨泰院严重踩踏伤亡事故爆发后,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
D.在美国新冠确诊人数急剧攀升的同时,美国许多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
4.材料一中,作者围绕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做出论述,请梳理其论证思路。
5.最近因网络传言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XBB会引发腹泻,S市不少市民疯狂抢购止泻药物以致止泻药物一夜之间脱销。作为S市政府宣传部门主管,你该制定怎样的策略以应对这一情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1.D 【解析】 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加剧了……使媒体不得不辟谣”以偏概全,“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使媒体不得不辟谣”是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的后果,而不是“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的后果。B.“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偷换概念,社交媒体是“助长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而不是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C.“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等,却忽视了公众对这种信息的逃避”。故选D。
2.C 【解析】C.“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形成良性循环”绝对化,根据原文“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关于疫情的过载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急速传播,不但使有效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还助长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可知,“平衡公众认知”并不能完全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扩散蔓延,因为此次“信息疫情”还与社交媒体的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有关。故选C。
3.B 【解析】 A.“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属于“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信息过载。B.是有益行为,并未体现“失调”。C.“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属于认知失调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D.“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属于认知失调导致公众否认现实的不理性行为。故选B。
4.①首先指出了解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的重要性;②接着用认知失调理论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③然后从加剧信息过载和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公众“认知失调”带来的后果。
5.①加强对社交媒体关于“XBB引发腹泻”传言的管控,有效预防社交媒体造成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②增强社交媒体关于“XBB引发腹泻”的辟谣力度;③针对公众抢购止泻药物的关切和困惑,主流媒体增强正向引导报道(提高舆情的精准引导能力);④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教育公众对疯狂抢购止泻药物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