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繁荣的理由,首先在于“部落”的营造。“部落”隐喻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马费索利提出,即“因相同的情感集聚起来的族群及其联系”“因共同的情感,我们与他者相遇、相聚,形成部落;又因情感的转移,我们从一个部落走向另一个部落。”“朋友圈”就是这样的部落,也是一种游牧主义。对于“朋友圈”的一切操作,包括关注、阅读、点赞、回复、发表、转发、屏蔽、删除、清空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和巩固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显现,会促使我们或紧或松、或明或暗地凝结在一起。而不同的价值观认识或追求,会造成我们之间或近或远、或短暂或永久的疏离。继而,我们亦能够在这样的部落或游牧主义中找回自身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有一些价值观是公开的、公民化的、浮躁的和侵略性的,它们由媒体、经济或政治权力所决定,这些价值观往往是非常抽象的价值认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力影响甚微。另一方面,有一些价值观是原始的、基本的、可靠的和具有启发性的,它们由常识、生活经验和感性理智所丰富,这些是平民化、民粹化和自主化的价值认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力影响重大。此外,部落是建立在“邻近”和“日常”基础之上的生活哲学。邻近,对或是真实、或是象征区域的分享,促发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日常,不仅是所有共在、共存、共生的基础,也是人们思想与精神的摇篮。生活哲学,是对观察并融入世界的如其所是的要求。“朋友圈”亦是如此,邻近造就了其空间场所联系,日常承载了其内容主题,而这一切所呈现出的真真假假与虚虚实实,反映的正是其意欲构筑的生活哲学形象。
其次在于话语权的重构。话语权,是“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权利,指有资格说话、有机会谴话,是话语权得以实现的前提。说话权力,指说话的权威性、说话的影响力,是话语权得以实现的关键。话语权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与资源占有情况、具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权大多在社会上层的掌握之下运行,携受社会上层的监督与审查,传统媒体往往成为社会上层表达和行使话语的主要载体,话语权被垄断。而作为微信功能之一的“朋友圈”,无论它愿意或是不愿意,其信息传播方式本身使其天然具有成为“公民媒体”的可能。公民媒体拥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螺体功能的媒介私有∶ 提供反映个人意愿或者价值观的差异化信息∶独立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一方面,信息传播主体将个人情感与个人童志投射到具有“空间场所联系”的“朋友圈”另一方面,通过“圈友”们的认同与层层转发吸引到更多“圈友”们的加入,从而使大家彼此的意见与观点汇聚,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意见,或简言之,创新话语权。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哪个社会层级的人士,均可以以“朋友圈”信息传播受众的喜好为切入点,制造和散播能够有效吸引最多关注的信息,从而扩大辐射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或提升传播速度。众多无论是好或坏的网络舆情发生,都是如此的过程。而以上均又是公共性造成的因果。
今天,得益于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广泛普及、微信综合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朋友圈”对自媒体功能优势的极致发挥等等,原先主要是作为微信社交功能模块的“朋友圈”也借此时机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着自身功能。一方面,是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包括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商业营销、“部落”构建等等,朝着更加开放、自由和效率的方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于自媒体、新媒体、公共媒体,甚至是“公民媒体”的属性,“朋友圈”所具有的一些内 隐、潜在的功能正在不断地被发掘。例如,得益于其对公众话语权的极大释放,如前所述,这甚至导致了传统话语权在当代社会的日益式微,一些新的事物,如“公共的意见市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和谐社区”、新的宣传教育方法与模式等等将不断产生。实际上,这些新功能的创建更多借助的是公共性的实现,而网络公共性的实现不仅会涉及传统媒体经营模式的改变,还会涉及当代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型。换言之,“朋友圈”功能的深化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它与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许轶冰《“朋友圈”的公共性分析》)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朋友圈”可以体现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趋向,可以让志趣相投者凝聚,也可以让志趣相异者疏离。
B.个体依靠“朋友圈”公民属性提供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通过吸引“圈友”来对他人施加影响。
C. 个人一方面可以在“朋友圈”中找寻到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成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
D. 对“朋友圈”的关注、点赞、屏蔽、消空等操作更多是为了实现对平民化的价值认识的认同或者否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通过对“朋友圈”的分析,可以明白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还可以理解人们所秉持的生活哲学。
B.通过“朋友圈”传播信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是它能成为“公民媒体”的重要条件。
C. “朋友圈”具有不稳定性,“圈友”因情感转移选择加入或离开,因而个体可能有多个“朋友圈”。
D.“朋友圈”功能的深化与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多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朋友圈”的繁荣首先在于“那落”的营造,因此应致力于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打造,促成伦理与感情共同体的涌现。
B.“朋友圈”的繁荣有赖于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部落”的营造,同时也需要重构话语权,使其能够成为“公民媒体”。
C.“朋友圈”的繁荣在于“部落”的营造与话语权的重构,它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D. “朋友圈”的繁荣需要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的“部落”的营造与话语权的重构,还有赖于它自身功能的不断发展与进化。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 有人认为,“朋友圈”发布的信息有较强的个人好恶乃至是虚假的,往往会误导图友,影响其价值取向。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4分)
答
1.D
2.C
3.D
4.①首先提出观点;②接着对“话语权”进行解释;③然后指出朋友圈不同于传统媒体,具有“公民媒体”的特点;④最后指出打破垄断而获得话语权是“朋友圈”繁盛的原因。
5.不会影响圈友价值取向。①“朋友圈”作为网络媒介,一样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②“朋友圈”的删除、屏蔽等操作可以消除错误价值观的影响;③话语垄断权的打破,也可以保证真实信息在“朋友圈”的传播,与个性化乃至虚假信息形成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