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品取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度与风范。画家在强烈的红黑对比中写深秋景色,通过主观而理想化的色彩运用,渲染出山村宁静祥和的气氛,歌颂了的美好时代,是造景,更是写情。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画面中,近景写实的松树象征红军的意志,湍急江水上的铁索桥如此狭窄,红军渡江却是秩序井然而显纪律严明……画家主观地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意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_________。品读中国诗画,便是要在中体味万物,如此才能懂得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润,才能领略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壁立千仞的雄强,才能品味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而也无睛”的旷达,才能感受到关山月、傅抱石在《江山如此多娇》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欣欣向荣 山高路险 攻无不克 虚实相生
B.欣欣向荣 千难万险 坚韧不拔 虚实相生
C.蒸蒸日上 千难万险 攻无不克 若有若无
D.蒸蒸日上 山高路险 坚韧不拔 若有若无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形、意、境、情能显现出中国诗画的真谛
B.中国诗画的真谛要在形、意、境、情显现
C.中国诗画,于形、意、境、情中见真谛
D.见到形、意、境、情,才能见到中国诗画的真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B.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C.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着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D.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答案】
19.B
20.C
21.C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含褒义。“蒸蒸日上”,意为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这里用来修饰“时代”,应是“欣欣向荣”。
第二空,“山高路险”,山又高又陡,行走非常困难。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这里是说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需要一个名词,应用“千难万险”。
第三空,“攻无不克”,指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也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百战百胜。“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修饰“松树”般的意志应选“坚韧不拔”。
第四空,“虚实相生”,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这里是说中国诗画的艺术特色,应是“虚实相生”。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从位置上考虑,所填句子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中国诗画”,第二段文字写“品读中国诗画的形、意、境、情”,所以应以“中国诗画”为主语来承接上文,“形、意、境、情”放句子后引起下文。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还饱含……”搭配不当,可改为“不仅是……还是……”、“不仅有……还有……”或者“不仅呈现了……,还饱含着……”。
“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并列不当,因为“敬意”属于“情感”。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