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分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他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氏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有可商酌处。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王氏的“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太偏重“显”。“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持门户之见者似乎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希望一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型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梅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句,在写景中为绝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分别,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但有对“隔”与“不隔”的态度。
B.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晰,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C.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但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所以“显”诗比“隐”诗更优秀。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直接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隔”与“不隔”的区别,旨在引出本文的话题“诗歌的显和隐”。
B.文章第二段以欧词为例,分析春草意象在欧词中“隔”的原因,说明诗歌中“隔”与“不隔”的分别,从而辨析意象和情趣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认为王国维的“不隔”的标准不够公允,然后从辩证的角度提出显与隐的关系,并且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原因。
D.文章第四段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例证、对比等,道理与例子紧密结合,阐述了诗歌的显与隐的不同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最不符合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B.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C.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答
1.C【解析】原文是“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这只能说明人们更愿意读“显”类诗,不能说明哪类诗歌更优秀。
2.B【解析】第二段以欧词为例,从意象和情趣的关系的角度来谈“隔”与“不隔”分别的原因。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