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 ① ,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
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 ② 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
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③ 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概括此次救援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
18.①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②千钧一发 ③难以预料(突如其来)
19.①受困人员多;②偏离坐标远;③气象条件差;④直升机油量有限;⑤烟雾增大。
20.①比喻。②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 “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
第二空,此处是表达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第三空,此处是形容当时情况无法预料,或者情况突然,出乎预料。可以填入“难以预料”或“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很难预先想到。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从“船上有10人被困”可知当时受困人员多;
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可知当时气象条件差;
从“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可知,当时偏离坐标远;
从“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可知,直升机油量有限;
从“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可知,当时的救援场景中烟雾增大。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
“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