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当下,文艺评论愈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创作者不买账、读者不认可的尴尬境况。文艺评论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而接地气就是要接通与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创作心态上的在地之气。
②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就是要紧贴作品、深入实践。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作品与接受者进行对话的中介,通过它把好的作品推介给观众,让不完善的作品得到改进,从而引领观众的审美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风气。可以说,文艺作品是批评者须臾不可离开的土壤,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看到不少文艺评论处在一种悬浮状态,没有紧紧依附作品说话,而是评论与作品两层皮,这种自说自话在读者看来必然会成为无机而缥缈的不知所云。首先要深入到作品内部,把其内部肌理搞清楚,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这就需要批评者在艺术家和接受者之间扮演重要角色,把艺术家让渡出的空间和意义给填充起来,展示给接受者。这种“填充”的过程就是批评者深入作品、细读作品进行挖掘的实践过程,对作品深入得越透,挖到的东西才越深刻、精准。
③打通语言文字的在地之气就是要平实自然。语言平实是文艺评论接地气的最直接表现。然而,很多批评者似乎欠缺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再用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力,动不动就跑到高深、抽象的理论上去,试图用学理上的细织密缝来掩饰观点和内容上的欠缺,这其实是大部分学院派的通病。直白并不等于苍白,这需要很深的造诣。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说过,在牛津,写作和聊天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没有品位的事。他们认为最高层次的学术其实是说大白话,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评论家才敢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想象中的真理一定是个瘦子,要把说法拧干、压实,露出里面的干货。
④连通创作心态的在地之气就是要真诚坦率。戏剧家田禽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戏剧运动》一书中感慨道:“一位认真的剧作家是多么的期望戏剧评论家能在创作上予以指导!然而,可惜的是批评家们只做到主观的'捧'与'骂',而忽略了以客观的态度写出对于戏剧各方面坦白的、诚恳的、深入的和富有指导作用的批评文字。这样的批评家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批评家,因为他没有说出他的内心话……”尽管近80年过去了,这段文字读来仍具当下感。虽然没有了那个时代的“捧”与“骂”,今天的文艺评论在“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上仍存在很大欠缺。批评家在写作之前先要问问自己面对作品是否足够坦诚,是否时刻把艺术标准放在首位来褒优贬劣;艺术家也要以平和心态、敬重之心来面对指出自己不足的批评家。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批
评家和艺术家之间彼此坦诚相待,才是文艺评论与艺术创作之间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⑤以一颗坦诚之心,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把文艺作品的内在最丰盈地展现出来,这是我心目中文艺评论该有的样子。
(摘编自赵亮《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中国文化报》2021年12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下文艺评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境况形象地说明了创作者与读者的脱节。
B.作者引用俗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为了阐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者从事创作的土壤。
C.文艺评论接地气的最直接表现是语言平实,这需要文艺评论家对自己才华怀有无限信心。
D.文艺评论应该以坦诚之心,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把文艺作品的内在最丰盈地展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了当今文艺批评的“繁荣景象”和“尴尬境况”,并顺势提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③④段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由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开始,最后写连通创作心态的在地之气。
C.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第③段最后“真理一定是个瘦子”,运用比喻论证;第④段运用引用论证。
D.文章以立论为主,也有反面分析,如第③段先正面提出分论点,再剖析不良现象,最后正面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文艺评论往往语言简洁直白,但直白并非苍白,这需要评论者造诣精深而无须学理支撑。
B.作者认为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要真诚坦率;连通创作心态的在地之气要紧贴作品、深入实践。
C.作者认为忽略了以客观的态度去写批评文字、只从主观上“捧”与“骂”的评论家是没有灵魂的。
D.作者认为批评应自由;批评家和艺术家彼此坦诚相待,有助于文艺评论与艺术创作之间良性互动。
答
1、B(理解有误,引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为了阐明“文艺作品是批评者须臾不可离开的土壤”。)
2、B(“第②③④段则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表达不正确。分析文本可知,第②③④段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如何“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打通语言文字的在地之气”“连通创作心态的在地之气”三个角度展开论证,对三个分论点的分析论证并无轻重主次之别,亦即第②③④段采用的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3、D(A项“无须学理支撑”与原文“……试图用学理上的细织密缝来掩饰观点和内容上的欠缺,这其实是大部分学院派的通病”表述也不一致。B项内容错位,根据原文可知,“接通文艺作品的在地之气就是要紧贴作品、深入实践”“连通创作心态的在地之气就是要真诚坦率”。C项张冠李戴,C项的表述是作者所引述的戏剧家田禽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戏剧运动》一书中有关内容的概括,且根据后文“虽然没有了那个时代的“捧'与“骂””,可知作者的观点与田禽的观点也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