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亲属是一个主要的纲目,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模范。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是_____着相关各人自动地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的共处习惯、熟悉、亲密。足球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 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_____,充分的会意;( )。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在这方面说,亲属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所。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_____,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_____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了这结构的底子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依赖 不谋而合 陶养 礼尚往来
B.依赖 不约而同 教养 礼尚往来
C.依据 不谋而合 教养 彬彬有礼
D.依据 不约而同 陶养 彬彬有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却需要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
B.这却需要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
C.这却需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使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
D.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中
B.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
C.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
D.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
答案:
(1)A
(2)D
(3)C
【解答】
(1)第一处,“依据”,①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②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此处是说“礼”和“相关各人”行为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使用“依赖”。
第二处,“不约而同”,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此处是强调行为前提的相合,使用“不谋而合”。
第三处,“陶养”,陶冶培养。“教养”,①教育培养;②文化品德的修养。此处强调“社会技术”最易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得到陶冶培养,使用“陶养”。
第四处,“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礼尚往来”,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报对方。此处是说儒家想创造一个讲求礼节的理想社会结构,使用“礼尚往来”。
故选:A。
(2)先分析语境,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如何达到“契洽”。再分析选项内容。“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应是“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的前提,所以应放在前面,排除AB;从内容的照应来看,后文说“……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可知,有了“相同经验”之后再经过“长期共处”才能有后面的结果,“相同的经验”放在“长期的共处”前面,排除C。故选:D。
(3)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合作,……养成于……习惯、熟悉、亲密”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合作”应该“养成于”“日常共处”,所以让“习惯、熟悉、亲密”做“日常共处”的定语,放到其前面;第二处,“……合作,……养成于……”成分残缺,缺少与“与”搭配的介词“中”,应是“养成于……中”。第三处,“习惯、熟悉、亲密”语序不当,从与后文内容的对应来看,应改为“亲密、习惯、熟悉”。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