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黄洋界
贺小林
①我对井冈山黄洋界最初的认识,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词句。在这些词句的吸引下,登临黄洋界的想法一直在我的心里萦绕不去。
②终于,有机会走进黄洋界。通往黄洋界的山路九曲回肠,两边郁郁葱葱的竹林,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延展。随着高度上升,云雾开始清淡,远处的竹林也变得明晰起来。峰回路转间,黄洋界的雄姿就在前方。
③踏上黄洋界,仰望纪念碑。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再次在脑海里闪现。1928年8月,驻扎湘、赣两省的敌军合谋“会剿”井冈山。红军凭借黄洋界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天险,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将滚木礌石推下山坡,乱敌阵形。战斗中,敌军发动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接近哨口。大小五井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力量埋伏在附近山头,配合红军作战。红军与数倍于已的敌军激战,誓死保卫了井冈革命根据地。
④走到当年红军战士阻击敌军的哨口,巨石和木头还在,战壕遗址还在,见证战斗胜利的参天古木还在,沐浴辉煌的那尊迫击炮还在。那载入史册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这场创造奇迹的战斗,如今已经成为一段经典的历史,为人们所铭记。
⑤哨口下,一条崎岖的山路向山谷里延伸。山路狭窄,只容一人行走,齐腰的青草在路两旁恣意生长,有的路段甚至被小草所掩盖。当年,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从宁冈运粮到井冈山上,以防被敌人长期围困。他们正是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小道上,每天都要翻越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高峰,并且,是背着或挑着几十斤重的稻谷。由于敌人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异常艰苦,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将士依然豪迈乐观地生活与战斗。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⑥服下,黄洋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片片,一层层,一簇簇,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恰到好处地缀饰在翠绿的大山中。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放眼望去,云雾浓时,山间花海若隐若现;云雾散去,便是一片片壮观的杜鹃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际。那么耀眼,那么烂漫。
⑦凝视小路,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在路上行走的身影。先辈们用草鞋踏平了险峻和坎坷,踏出今天的幸福之路。
⑧站立哨口,松涛四起。一尊炮依旧稳稳地守着哨口。一座纪念碑,高高地矗立着,肃穆、巍峨……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登临黄洋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①段引用词句,既写出了作者对黄洋界的最初认识,也为下文登临黄洋界做铺垫。
C.第⑤段开头利用青草恣意生长、掩盖路段的景物描写,渲染萧索凄凉的氛围。
D.文末写自己似乎看到了当年红军行走的身影,表达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与尊敬。
10.第③段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5分)
(1)他们一次次挑粮上井冈,一次次击碎了敌人的围困,无所畏惧地在这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赏析加点词语)(2分)
(2)它们怀着向往蓝天的坚定信念,积攒着自己的力量,不屈不挠地绽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机盎然。(赏析句子)(3分)
12.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特意写到一尊炮、一座纪念碑?(4分)
13.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请结合本文和杨振宁的《邓稼先》,谈谈我们要崇尚英雄的哪些精神品质?(4分)
答
9.(3分)C
10.(4分)插叙(1分),叙述敌军会剿井冈山、群众武装力量和红军誓死保卫根据地(1分),表现了我军军民的无所畏惧、顽强抵抗(1分,写红军的一种精神即可),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1分)。(最后一点写此亦可:使内容更加充实,行文富于变化。)
11.(5分)
(1)叠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强调红军将士无数次地在黄洋界崎岖小道上和敌人作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1分)表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尊敬与赞美之情(1分)。(内容1分,精神或情感1分)
(2)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鹃花顽强绽放的特点(1分)。表达作者对杜鹃花的赞美/杜鹃花也是红军战士的象征(1分),作者借赞美杜鹃花表达对红军战士的赞美(1分)。
12.(4分)炮是参与战斗的炮,纪念碑是那些誓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烈士的纪念碑,(2分)表明人们/作者不忘历史、对先烈的崇敬。(2分)
13.(4分)本文:顽强抵抗/宁死不屈/不屈不挠(1分),豪迈乐观/革命乐观(1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朴实),治学严谨,爱国。(1点1分,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