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瑰丽的宝藏。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且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的民俗文化,如贴春联、猜灯谜、赛龙舟、登高等欢庆传统佳节的习俗,京剧、昆剧、秦腔等戏曲,庙会、庆丰、祭陵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由于历史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地城和民族的民俗文化也 ,在形式和内涵上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看,民俗文化极大地传承与弘扬了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 )。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意义重大。但随着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出现了大量民俗文化没落和遗失,民俗文化保护巳成为 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优秀民俗文化发展经费的投入,制定政策对民俗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同时需要民间社团积极主动参与保护和传承,传承个体也要坚守理念,不断进行创新,从而让深厚的民俗文化 ,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持久力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 平分秋色 迫在眉睫 浴火重生
B.蔚为大观 各有千秋 刻不容缓 浴火重生
C.浩如烟海 各有千秋 迫在眉睫 史不绝书
D.蔚为大观 平分秋色 刻不容缓 史不绝书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B.民俗文化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C.民俗文化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和精神生活价值,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民俗文化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和精神生活价值,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大量民俗文化出现了没落和遗失的现象
B.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大力开发,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导致了大量民俗文化没落和遗失的现象
C.随着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导致出现了大量民俗文化没落和遗失
D.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大力开发,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大量民俗文化出现了没落和遗失的现象
答
17.【答案】B
【解析】“浩如烟海”,广大繁多如茫茫大海,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多,极其丰富。“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第一空语境说的是民俗文化,而不是书籍、文献等,因此应选“蔚为大观”。“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各有千秋”,比喻在同一层次或领域内各个事物有各个事物的长处或特色。“平分秋色”指两个人或事物在竞争或比较中不分高低,而语境的对象是众多的民俗现象,不止两个事物,因此应选“各有千秋”。“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允许耽搁。两个词都指非常紧迫,但“迫在眉睫”只强调客观形势,“刻不容缓”则主、客观形势都可以用。语境中强调主观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快,因此选用“刻不容缓”。“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史不绝书”,意思是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结合语境,强调的是让那些失落的民俗文化获得重生,而不是史书上记载了多次,因此选用“浴火重生”。
18.【答案】A
【解析】先从短语的内涵来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从小到大的顺序较为恰当,故排除B、D两项。“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中,前两个属于民俗文化对个人发展方面的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属于社会群体方面,因此应排列在后面,故排除C项。另外,再从两组短语群大的逻辑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具体的价值表现,而“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社会生活价值"是理论上的概括,应排在后面。
19.【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随着……出现了……”缺少主语;二是句式不对应,“大力开发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盲目疏忽,传承上的断层无人”三个短语中第一个是动宾短语,后两个是偏正短语,前后应保持一致;三是缺少宾语,“出现了”后面定语太长而遗忘了宾语,应添加“的现象(的问题)”。综合分析,D项准确地解决了这三处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