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阅读答案

2022-06-07 16:47超越网

①过去,学术界讨论距今4000年左右尧舜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教训与经验。其结论为:共工、伯鲧等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皋陶、伯益等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由此引申到政治方面,便是要广开言路,疏通民意。这几乎成了历代开明君主的治政纲要,也是典型的中国经验,值得继承弘扬。
②然而,这场治理洪水、改道黄河的伟大工程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文明史意义。
③一百年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用大量实物材料从时间的系统性与空间的全面性等方面,充分证明了中国一万年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农业区的连续发展,证明了五千多年来这两大农业文明区差不多同时独立起源。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与徐旭生因此将它们总结为“三大集团”:河洛地区的华夏集团、海岱地区的东夷集团、江汉地区的苗蛮集团。
④到了五帝时代中晚期,这三大集团中以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与黄河下游的东夷集团交流最为密切频繁。这两大集团之间实行“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民主制”。这些历史学上的总结,已经得到了考古学上的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交流、渗透、融合等等方面的印证。
⑤然而,据文献记载,五帝时代晚期的“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的民主制”最后却变成了以“夏部族一头政权世袭的专权制”。考古学上也出现了中原龙山文化持续发展为更为先进的代表夏代夏族的二里头文化,而海岱龙山文化则衰变为落后于二里头文化的代表夏代东夷族的岳石文化。
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变化呢?
⑦过去,历史学上解释为夏禹与夏启父子采取军事政变阴谋篡权。古本《竹书纪年》说“后启杀益”,《韩非子·外储说》则叙述得更为详细: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尧、舜明矣。
⑧考古学上则将夷衰而夏兴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灾害,认为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那场大洪水造成了夷夏格局的变化。“4000多年前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应该是历史事实。当洪水泛滥时,大河大江流域所遭灾难,必以下游为重”。“于是,黄河中游的河南龙山文化仍正常的向前发展,从而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夏王朝。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这场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
⑨现在看来,以上意见虽然是促进夏王朝建立的若干因素,但肯定不是主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还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政治学角度分析,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治理洪水并使黄河改道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工程中,以夏禹为代表的夏部族发挥了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从而使夏部族成为黄河中下游众多部落联盟的共主,并由此催化了中华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
⑩在整个治理洪水、改道黄河的过程中,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所以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而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工之从孙四岳等,仅仅是其中比较著名的部族而已。治水的范围遍及豫东、鲁西、淮北、河北等广大区域。
⑪夏部族在原有“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民主制”基础上,联合上述广大区域内的所有氏族、部族共同治水,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又分层管理、分工协作、合理调配人力与物资。在总结以往因“堵”而失败的教训基础上,根据高高下下的地势地貌,改用“疏”“导”“决”“排”“注”等方法治理洪水,既丰富了治水经验,又提高了管理水平。最后,洪水终于治理成功,夏部族也在夷夏联盟集团中树立了空前的威信。夏禹夏启父子如同领导治水时因势利导一样,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因势利导,实行改革,变“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民主制”为“夏族一头政权世袭专权制”。
⑫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
⑬虽然,大禹治水、改道黄河这个伟大的工程,开始是由于黄河泛滥这一自然灾难引起的,而不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主动进行。但在这个工程中,夏部族确实起到了“政府干预”“中央集权”的作用。如果没有这场治水活动,那么中华早期文明也许不会如期形成,中华早期文明的步伐可能还要推迟;如果当时黄河没有改道由北线入海,那么,夏商周三代早期文明也许是另一种格局。
⑭不仅如此,研究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我们还需要在分析夏族大禹在治理洪水、改道黄河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总结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效果。这就是“平定水土,划定九州”,开启以中原夏族为核心的整个天下多部族共同联合体的农耕文明管理模式以及形成华夏文化的同化力、融合力,开启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新时代。这就是大禹治水、黄河改道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意义!
(摘编自江林昌、李笑笑《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开言路,疏通民意能成为历代开明君主的治政纲要,这种典型的中国经验直接源于尧舜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
B. 中国现代考古学充分证明了,一万年来黄河与长江这两大流域文明,几乎同时独立起源并连续发展的结论。
C. 传统上对夏兴夷衰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军事政变阴谋篡权说,二是后启杀益说,三是自然灾害说。
D. 如果没有4000多年前发生的那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东夷应该也许是建立我国最初王朝的部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龙山文化持续发展为更为先进的二里头文化,是与夏部族领导治水成功,在夷夏联盟集团中树立了空前的威信密切相关。
B. 夏部族成为黄河中下游众多部落联盟的共主,为夏部族发挥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催化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
C. 参与治水的部族众多、治水的范围广大,这为夏部族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并促使黄河改道发挥了关键作用。
D. 夏部族之所以能联合众多部族共同治水,其先前所建立的“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民主制”发挥了积极的主导性作用。
3. 下列不属于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特点的一项是(  )
A.多元一体
B. 兼收并蓄
C. 世袭专权
D. 源远流长
4. 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5. 《荀子·王制》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语·周语》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先民从治理水患的实践中得出许多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 D A.“直接源于”错,“广开言路,疏通民意”的经验并非直接源于“尧舜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而是由此引申出来;B.“一万年来”错,“黄河与长江这两大流域文明几乎同时独立起源”是“五千多年来”,而非“一万年来”;C.由原文第⑦段“过去,历史学上解释为夏禹与夏启父子采取军事政变阴谋篡权。古本《竹书纪年》说‘后启杀益’,《韩非子·外储说》则叙述得更为详细”可知,前两个解释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原因。
2. A B.因果关系倒置,应该是夏部族发挥了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从而使夏部族成为黄河中下游众多部落联盟的共主。C.“这为夏部族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并促使黄河改道发挥了关键作用”错,“参与治水的部族众多、治水的范围广大”与“夏部族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并促使黄河改道”构不成直接的因果关系。D.于文无据,夏部族只是在原有“夷夏二头政权联盟禅让民主制”基础上,联合了其他部族,原文并没有体现出这种制度的主导作用。
3. C “世袭专权”只是夏王朝建立以后才有的特点,而非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特点。
4. 开篇两段提出大禹治水有更重大的文明史意义的观点;3至8段进一步分析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原因;第9段归纳大禹治水使夏部族成为联盟共主的观点;10至14段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大禹治水的文明史意义及其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效果。 
5. ①大禹用“疏”的办法治水方略,引申到政治方面,形成了广开言路、疏通民意的治国方略;②大禹为代表的夏部族联合广大区域内的所有氏族、部族共同治水,形成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思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