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花青、石青和石绿阅读答案

2022-06-05 15:31超越网

花青、石青和石绿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 “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因为在彩虹般的可见光谱中,被叫作“青”的颜色既不是青苹果、青菜那种偏黄的嫩绿,池不是蓝;而是偏蓝调一点的“薄荷绿”。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就是,青色来自叫作 “蓝”的植物,颜色却比它未提炼时更深。在我国不同地区,有许多种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经担当过“蓝”的角色。用得最广泛的蓝有蓼蓝、菘蓝,它们甚至到当代还在应用,是民间“扎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蓝还能当中药,它的叶子晒干了是清热解毒的大青叶,而它的根就是板蓝根。
以这些植物提取出的蓝色颜料叫作花青、靛青,除了用于画画、染布,也是美人画眉的青黛。不过,中国画里青绿山水的“青”大部分时候都不是“青山于蓝”所指的植物颜料,而是矿物颜料。因植物颜料会溶于水,一经稀释,;它便均匀地沉入织物的经纬之间,不会反光,没有遮盖度,所以一般用于没骨画法、大写意,而在山水画里只用于作底色。至于青绿山水山巅上那抹艳丽的蓝色,一般是来自蓝铜矿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青”,而山腰上的绿色来自在蓝铜矿中常见伴生的孔雀石,称为“石绿”。它们共生在一起时,蓝绿两种宝石交相辉映,来到画上则如遇旧邻,相得益彰,如陆游诗云“螺青点出暮山色,石绿染成春浦潮”。
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膏和石绿了。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可开采到这两种矿石,因此从敦煌到罗马,各地的壁画中都常见这两种颜料。哪怕敦煌壁画上的脸都黑没了,蓝绿色的飘带却还清清楚楚。蓝铜矿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容易氧化成孔雀石,也就是说,石青会从一种清冷纯粹的深蓝色,渐渐“绿化”,转为一种较温暖浅淡的湖蓝色。我们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那些蓝色,已经是经年转化之后的效果了。..难以想象,它在刚刚绘就的时代,缓是怎样的一种韵致?蓝色会更深,画布更白,从而衬托出山谷间温暖的赭石色。
《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方式之所以能成立——它看起来颜色浓重却并不俗气,正是因为石青的这种奇妙的冷感。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在山谷凹处施加赭石这样有突出感的暖色,在凸处却施加一种有后退感的蓝色,这种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让画面仿佛凸出于纸上,成就一种立体感,但这立体感倒更像是剪纸而非浮雕。
习惯了油画技法的观众,会难以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能有如此奇妙的想象力。蓝色在油画里多被用于阴影色,在风景中,深蓝色常常和黑色、绿色配合起来作为暗色使用,浅蓝色才会用于天空或明亮水面上的波纹。但细腻的中国画师当然比油画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会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区分对待,花青溶于水,它会和画面的底色融为一体,它才是用来表达阴影感的蓝色,而石青则是有覆盖性的,用了石膏就如敷了一层蓝色的粉,对于讲究空白意境的水墨画来说,这么亮丽的颜色,只好用来表达凸出感了。从画家到收藏家,当然都知道这么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却是这么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
我们不妨想象,石青和石绿的这种配合可能来自一些唐突的试验,它们的最终效果,如《千里江山图》所展现的,几乎是某种天作之合——它们恰好就适合这种鈹法,这种笔触,这片山川。如果换掉笔触、皱法,或者换种构图,这种施色方式很可能就不合掉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希孟的功力,只是一般画匠亦步亦趋的模仿,其笔墨力道必然托不起如此娇艳的色彩对比。
(摘编自杨娟娟《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2022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国画在色彩上的赋予民族个性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也有浓、淡、于、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得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产生生动的韵味。所以中国画的用色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二是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中国人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其中以黑与白为主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唐、宋的大青绿山水,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泥金勾勒轮廓,涂染天和水。山间云雾则用白粉堆染。画秋景还用朱砂点出一丛丛丹枫,青山、白云、红树,形成强烈的对比,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画面极有感染力。
三是中国画设色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比如竹子,本来是绿色的,而传统的墨竹却是黑色。如文同《墨竹图》。苏东坡甚至用朱砂画竹,称为朱竹。人们欣赏他的朱竹,只觉得他画的竹子风致潇洒,极有艺术魅力,谁还去计较它的色彩是黑是红呢?这种设色完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是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纸的空白来表现。古人所谓“以素为云,借地为雪”,说的是这种表现方法。虽然不画云和水,却能表现云水的存在。顾恺之即说过“凡天及水色,尽用空,竟素上下以映日”。
(摘编自周铁宁《画余画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青”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蓝色颜料,适于做山水画里的底色,用来表达画面的阴影感。
B.“石膏”是从矿石中提取的深蓝色颜料,用做山水画中山巅的颜色,可以用来表达凸出感。
C.“石绿”是从孔雀石中提取的绿色颜料,可做山水画中山腰的颜色,与山巅的颜色相映衬。
D.“石青”与“石绿”取材方便,经过氧化能互相转换,是中国古人运用最广泛的矿物颜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敦煌到罗马,各地壁画都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色调,原因在于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能开采到这两种矿石。
B.石青和石绿两种色彩的传统搭配,恰当的笔触、手法,巧妙的构图,成就了《千里江山图》展现的绝佳效果。
C.中国画的用色常具清新明快的特点,重要原因在于着色时多从物象的本色出发,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
D.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条理分明;在论证方式上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使观点很有说服力。
3.下列不能证明“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千里江山图》在凹处施加暖色,在凸处施加蓝色,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
B.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但设色又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
C.在中国水墨画里,如果嫌绿色不够沉着,总能设法获得各种层次的有草木感的绿色。
D.齐白石老人画虾,虽未画水,而虾犹如在水中,这是中国画特有的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特有的想象空间。
4.材料一第二段是怎样向读者说明“青”的特点的?(4分)
5.在国宝鉴赏节目中,假如请你从中国画在色彩上所赋予的民族个性这个角度来评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请结合材料梳理自己的鉴赏思路。(6分)


1.D D.“经过氧化能互相转换”错误。由原文“石青会从一种清冷纯粹的深蓝色,渐渐‘绿化”,转为一种较温暖浅淡的湖蓝色”可知,文中只交代“石青”可以绿化为“石绿”。“最广泛”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可知,原文中说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故选D。
2.C A.“各地壁画都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色调”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可开采到这两种矿石,因此从敦煌到罗马,各地的壁画中都常见这两种颜料”可知,此意于文无据。B.“传统搭配”错误,由原文“石青和石绿的这种配合可能来自一些唐突的试验”可知,石青和石绿两种色彩的配合并不是一种传统。D.“对比论证”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3.C C.侧重在用多种方式获得某种颜色,并不是审美上的灵活,不能证明“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的观点。
4.①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与彩虹中的青色来作比,说明“青”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②按一定的逻辑性进行介绍。首先说明“青”在直观上是什么颜色,接着说明青色的来源,并具体指出用得最广泛的植物蓼蓝、菘蓝。③抓住“青”的特征作准确说明,如运用了“绝对不是”“大部分时候”“用得最广泛”等词语进行解说,使读者了解得客观而又准确。(答出两点即可)
5.①中国画用色相对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千里江山图》,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色单纯。②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千里江山图》山谷凹处施加赭石,凸处施加蓝色,对比强烈。③设色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特别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千里江山图》却能表现得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