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 ,影响甚广,一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 的题材。它赞颂一种所凭借者微,所承载者大,勇猛精进、 的开拓担当精神;它告诉世人,只要有决心,一苇也可以渡过大江。
距今九百多年前,有一位文豪,也曾在长江之上天水之间“一苇横江”,他就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东坡被贬黄州,因为心中 ,与朋友来到长江泛舟遣怀。( )当是时,月白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苏轼在万顷水波中纵情恣意,在烟波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中遗世独立,颇有一种任情放诞的魏晋遗风。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生发“吾生须臾,长江无穷”之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坚贞不屈 郁郁寡欢
B. 流传千古 脍炙人口 坚忍不拔 怏怏不乐
C. 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坚贞不屈 怏怏不乐
D. 流传千古 喜闻乐见 坚忍不拔 郁郁寡欢
19. 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而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却能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因为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
B. 因而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却能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也许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
C. 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也许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
D. 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因为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
20.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18. D 耳熟能详:释义为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流传千古:意思是指事迹或精神年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语境讲典故流传和影响的时间长,选用“流传千古”。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诗文或事物。修饰“题材”,突出受欢迎,选用“喜闻乐见”。坚贞不屈:意思是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修饰“开拓担当精神”,突出精神信念的坚定,不可动摇,选用“坚忍不拔”。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闷闷不乐。怏怏不乐:心中郁闷,很不快活。语境讲东坡被贬黄州时的心情,应该是苦闷的,选用“郁郁寡欢”。
19. C
20. (1) 修辞:比喻。“孤舟如苇”,形象地写出小舟之渺小。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形象地写出人之于天地宇宙中渺小,表达对个体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排比。“在万顷水波中纵情恣意,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之中遗世独立”强调苏轼月下泛舟赤壁时的洒脱自由。
(2)句式:多用四字句“月下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有文学意蕴。
(3)语言风格:文学色彩浓厚,化用名句,典雅富有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