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大脑活动与行为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脑科学旨在揭示人类行为及心理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或脑机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功能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脑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骆方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仿真模拟手段、系统与平台,使研究者能够以更加系统的方式观察大脑活动,从而对人类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以及情绪情感等有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也大大提升了脑数据的处理效率。通过对庞杂的脑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和建模,研究者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与情绪或注意力相关的诸多心理问题,促进脑科学研究成果在实际任务中的大规模应用。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多模态数据采集和建模方法也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手段。骆方提出,心理过程往往伴随着生理及行为反应,研究者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脑电、眼动以及精细动作等数据来进行心理学研究,而人工智能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支撑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有助于创设仿真的任务环境,从而获取更加真实的信息,这对于识别内隐的心理动机系统至关重要。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模态建模方法也为数据的整合性分析提供了可能。现有研究表明,包含多模态数据的模型往往能够实现最优的预测效果。目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研究在心理健康、消费心理、认知功效、人才选拔、组织管理等心理学领域都已有实际应用的案例。
当前,国内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融合,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彭玉佳表示,首先,心理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研究,比如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将机器学习引入心理学,从而对人的大脑活动进行模式识别。而在应用方面,基于MVPA,可以针对识别大脑活动模式进行解码神经反馈(D ec Nef ),从而在精神疾病领域实现临床干预,比如调控成瘾问题、焦虑障碍和恐惧症等。
反过来,心理学的理论和发现也在推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彭玉佳表示,当前机器学习的很多算法都借鉴自心理学理论,比如强化学习理论的灵感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有机体如何在环境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刺激下,逐步形成对刺激的预期,从而产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习惯性行为。此外,受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启发,人类学习、推理等高级的认知功能都在不断启发人们开发更加智能的人工算法。
总体来讲,脑科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加快了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二者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创造更具通用性和自主性的人工智能新思路,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摘编自卫思谕《人工智能助力信息时代心理学研究》)
材料二:
我们看到,科幻作品对未来场景的想象和描述充满魅力,但其根本在当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相对应,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技术基本可以用目前炙手可热的名词代替:人工智能——所有那些超越现代技术,达到更高级、更便利的技术应用都是人工智能。由于当代技术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智能性,科幻构想更要超出当代技术,迈向与人的某种能力可以比拟的复杂功能,而这又代表未来技术方向。人工智能问题所带有的想象特征隐藏在各种社会表述当中,是构成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有机部分,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会这样认为:围绕人工智能所展开的种种未来性的讨论,无论我们是对它恐惧,还是对它持乐观态度,都是我们通往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它以一种基础性的反省未来的方式训练社会心理,为人工智能世纪的到来而做必要准备。这些准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任何一种关键性技术不断进步并在社会改造中运用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心理也在抛弃旧技术、拥抱新技术中得以选代更新。但是,一个可能情况是,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整个社会心理有可能无法跟上技术进展,这样很可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后果,进而引发整个社会文化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巨大震荡,甚至可能引发人类社会的崩溃。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可以想见,既有的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话题,都可能在概念上发生改变。如何对接?如何应对变化?具体的改变方式是什么?这些都是未来几十年挑战我们的问题,进而产生出新的目前暂时无法设想的可能性。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开放我们的观念,为这一变化准备好心态,这样才能把它接受下来。最终,将人工智能当作另一种与人的智能并行的智能形态接受下来,围绕这样的观念建立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将人工智能问题引入人的领域,并对人的智能本身产生新的认识,使所谓的人工智能的问题演化为人自己的问题。
(摘编自王峰《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三种时间想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脑活动与行为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脑科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心理学研究。
B .骆方认为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能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获取更加真实的信息。
C .彭玉佳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多体素模式分析的相关情况为例,说明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心理学研究。
D .科幻作品想象和描述未来场景的技术即是人工智能,是基于现代技术并代表未来技术层次的技术理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技术既能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仿真模拟手段、系统与平台,还能提升研究者处理脑数据的效率。
B .包含多模态数据的模型往往能够实现最优的预测效果,多模态数据研究普遍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研究。
C .心理学理论受当前机器学习的算法影响,人们开发更加智能的人工算法的动力源自心理学认知科学。
D .如果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同等对待,并建立新的文化形态,人工智能的问题将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20世纪70年代末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中描绘的电子表、机器人等物件是当时技术无法实现的。
B .沙特阿拉伯授予一个行为僵硬、语言表述有局限的叫作索菲亚的“女”机器人公民权,这引起了巨大争议。
C .人们以前谈论美学往往把动物当作对比对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谈论将会以人工智能为对比对象。
D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中,外星文明三体人发现地球后,在300多年的时间里,想尽办法要来占领地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的特点。
5 .两则材料均谈及了“人工智能”,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1 .D. “ 是基于现代技术并代表未来技术层次的技术理论”错,根据原文“与当代文化相对应,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技术基本可以用目前炙手可热的名词代替;人工智能——所有那些超越现代技术,达到更高级、更便利的技术应用都是人工智能”可知,人工智能是技术应用,而非技术理论。
2 .A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相关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 多模态数据研究已普遍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研究”错,原文是“目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研究在心理健康、消费心理、认知功效、人才选拔、组织管理等心理学领域都已有实际应用的案例”,“已有实际应用的案例”并不代表已普遍应用。
C.“ 心理学理论受当前机器学习的算法影响”错,原文是“当前机器学习的很多算法都借鉴自心理学理论”,选项曲解文意。
D.“ 人工智能的问题将会得到最终的解决”于文无据,原文是“最终,将人工智能当作另一种与人的智能并行的智能形态接受下来,围绕这样的观念建立新的文化形态,进而将人工智能问题引入人的领域,并对人的智能本身产生新的认识,使所谓的人工智能的问题演化为人自己的问题”,并未提及人工智能的问题是否会得到解决。
故选A 。
3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围绕人类如何对待人工智能展开论述。
A. 科幻作品中的描述“超出当代技术”,可以做第一段的论据。
B. 涉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心理的影响,可以做第一段的论据。
C. 强调人工智能对概念的影响,可做第二自然段的论据。
D. 并未涉及人工智能,故不能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总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脑科学、心理学的关系;再分说人工智能对脑科学、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的理论和发现推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后总结他们相互融合促进的关系。②在论述人工智能对脑科学、心理学的影响时,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思路,分别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脑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多模态数据采集和建模方法也大大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两方面进行阐述。
5 .①材料一谈及的是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脑科学的关系,人工智能助力信息时代心理学研究,侧重于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相互作用。②材料二谈及的是人工智能问题所带有的想象特征影响社会文化心理,侧重于如何为人工智能世纪的到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