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

2022-05-10 09:55超越网

材料一:
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思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着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
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
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4.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5.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轴心时代”中的“轴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B.原文:“徐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可见,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同属于社会剧烈变化,都是社会“脱序”现象。这几个概念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C      A.原文只是说“我们无法借助轴心时代理论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轴心时代”理论对于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还是有帮助的。B.从推测角度说,“都是动荡不安的”过于绝对,也可能是“社会繁荣”。D.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都实现了突破,而且,雅斯贝尔斯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要重视东方文明,要将东西方文明相提并论。故选C。
(3)A.原文说,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刘伶的放诞之举恰好体现了“脱序”理论。B.说的是新秩序迅速建立并对人们形成了约束力,所以社会风气才迅速好转。C.范进属于“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人们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他的“疯”只是他个人的脱序,而不是社会的脱序。D.只是美国换届选举中的小插曲,美国的社会秩序并未陷入混乱,更谈不上脱序。故选A。
(4)①五四时期,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出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②思想家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代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畅所欲言,形成多种学说,宣传各自“主义”。
(5)①时间方面:“轴心时代”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时间轴心。②空间方面:主要发生地处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③思想影响方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不仅是当时的思想主体,而且为人类几大主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解答】
(4)①依据原文“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五四时期,清政府倒台,旧的秩序土崩瓦解,北洋政府无法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秩序,社会脱序,出现了“真空”的社会状态。②依据原文“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思想家们摆脱了束缚,反思本时代特点,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畅所欲言,形成多种学说,宣传各自“主义”。
(5)①依据原文“雅思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时间方面:“轴心时代”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时间轴心。②依据原文“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空间方面:主要发生地处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③依据原文“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着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思想影响方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不仅是当时的思想主体,而且为人类几大主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