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热词,是国家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从发达国家碳达峰路径来看,碳达峰后会经历一个平台期,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碳排放水平会持续下降,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难度就越低,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就越小;反之,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
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提请所有缔约方在2020年前提交21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以推动全球尽早实现深度减排,确保到本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升温控制在2度或1.5度之内。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高度契合《巴黎协定》要求,是全球实现温控目标的关键,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体现了我国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从历史排放看,发达国家制造了更多的排放总量,但大多在20世纪5后半期或21世纪初就实现了碳达峰。而我国将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的碳强度降幅,这意味着我国从碳达峰到净零排放几乎没有缓冲期。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可借此推动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社会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有助于倒逼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不同于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我国仍需继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于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语境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必须追求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基于化石燃料的高碳产业结构应按照碳排放水平进行重新调整,高碳排放的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在原来“上大压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必须开展低碳化改造。其次是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清洁化和低碳化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先天具有低碳化优势,能以较低成本走上低碳甚至零碳的发展方向。
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造成这些资源型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往往过高,因而碳排放规模较大,这些地区能否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完成碳减排任务,是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如果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弥补资源枯竭或化石能源退出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不成功的。
另外,碳中和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这将是一个利益重组的过程,产业转型存在很大风险。如煤电产业,根据对2019年现存煤电项目的财务成本核算,全国有近70%的煤电机组处于亏损状态,若采取提前退役和降低发电小时数等方式逐步退出燃煤发电,煤电部门亏损状况或将加剧,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并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此外,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推进,还有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新建和翻新需求,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有效控制碳排放困难较大,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学解读》,《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后,碳排放量就会随着技术进步和普及持续下降,直到排放值为零,实现净零排放,完成碳中和。
B.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若能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将对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做出关键贡献。
C.因为几乎没有缓冲期,所以中国要用全球最短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D.碳中和的利益重组过程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基建将加大有效控排难度,产业转型路径须切实可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碳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决定碳中和难度,所以要加快转型尽早达峰,并充分利用达峰之前的时间积极减排,降低峰值。
B.只有低碳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展,以弥补资源枯竭或化石能源退出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才算成功。
C.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先天具有低碳化优势,而且成本较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必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D.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对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变革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6.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中国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4.(3分)A
5.(3分)C
6.(6分)
①产业结构低碳化;②出现新兴产业尤其是具有低碳化优势的新兴服务业;③新能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