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
材料二: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气,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
B.传统文化里,儒道都有以水喻道的传统,因水的“柔性”具双关的隐喻和象征。
C.《易经》对水的阐释,意味着我们祖先可能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的哲理。
D.在生物进化史上,关于生物起源的一切定论,都确定了生物的起源离不开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
B.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C.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
D.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崇尚“至柔”道德品性的人是仁智兼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水”的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C.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做于世而不顺。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文中强调:“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青年人!当代青年干部当以水为师,涵养水德,争做‘若水青年’。”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6分)
答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生物进化史上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错,材料二原文最后一段说“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有关生物起源的各种学说有待验证,不是定论。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都认为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错。原文是“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可见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复杂源自简单的道理,并非选项说的意思。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运用能力。
本题中:A项是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B项中的“善下”、C项中的“利万物”以及D项中的“纳”“容”都很明显体现水的“弱德之美”。
4.首先,前三段以丰富的例证先后诠释了“儒”和“水”的共同特性是“柔”,并阐释以水喻道的意义;然后分析论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柔”的个性之间的渊源阐释中国人处世的方式;最后,将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对比,并以都江堰为例,证明古典技术的“柔性”特点,收束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文章第一段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诠释引出“儒”的特性是“柔”,而叶嘉莹更是将之诠释为“弱德之美”,孔子也认为“儒”体现的是“一种等待的姿态”;文章第二段通过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对中国人的感受“柔顺性”进一步阐发“柔”并非软弱,再用老子的话论证了“柔”亦有其价值,如“以柔克刚”;而第三段提到“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这样就诠释了“儒”和“水”的共同特性是“柔”,然后指出“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这样就阐释以水喻道的意义。
第四段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第五段将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进行对比,指出“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并以都江堰为例进行论证,证明古典技术的“柔性”特点,收束全文。
5.①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②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③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④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⑤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水为师”的理由就是找出水的优点。
材料一第三段指出,“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第二段也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水具有至柔至刚的特性。
材料一第三段说“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材料二第一段也说“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这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由此可见,水的形态万千,阐明万物皆变的哲理。
材料二第二段说“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于简单”。由此可见,水的结构简单,揭示出宇宙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
材料一第三段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由此可见,水不走极端,滋养万物而不争,具有包容性。
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由此可见,水孕育万物具有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