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 ,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弹(tán/dàn)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潦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tǔ/tù)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涌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 。 ,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 ,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从视觉经验、商业数据调查到沟通与交际,弹幕的特殊效果出人意料,以至于一些主流网站陆续引入这种形式。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整体解读与观照、分析、阐释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弹(tán)幕 吐(tǔ)槽 潦乱 踊跃 B.弹(dàn)幕 吐(tù)槽 缭乱 涌跃
C.弹(dàn)幕 吐(tǔ)槽 缭乱 踊跃 D.弹(tán)幕 吐(tù)槽 潦乱 涌跃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绝如缕 耳目一新 然而 涤荡 B.络绎不绝 耳目一新 然而 激荡
C.络绎不绝 焕然一新 反而 涤荡 D.不绝如缕 焕然一新 反而 激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B.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整体解读与观照、分析、阐释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C.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D.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整体解读与观照、分析、阐释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2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弹幕”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B.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
C.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
D.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答
19.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第一处,“弹幕”的“弹”读作dàn;
第二处,“吐槽”的“吐”读作tǔ;
第三处,“潦”,草率,不精细。“缭”,缠绕。“缭乱”,纷乱、杂乱、缤纷。此处应用“眼花缭乱”。
第四处,“涌跃”,升腾;跳跃。“踊跃”,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此处形容众人的情绪,应用“踊跃”。
故选C。
20.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络绎不绝:形容车船人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绝如缕”不能与“字符”搭配,应用“络绎不绝”。
第二组,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焕然一新: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此处是“小创意”给人的感受,所以选“耳目一新”。
第三组,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根据上文“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下文“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可知,此处两句表转折关系,应用“然而”。
第四组,涤荡:洗涤,清除。激荡:冲击使动荡。根据修饰语“思想”,便知选“激荡”。
故选B。
21.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尽管……但是”主语不一致,“尽管”放到句首,排除AD。
二是成分残缺,“纳入”后缺少宾语,应加上“范畴”,排除B。
故选C。
22.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引用。
D.表示否定或讽刺。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