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学以语法为中心——而且走向单纯从外部形式上搞“葛郎玛”,也已有些年头儿了。内容的贫乏和方法的不适应,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特别是文学界,因为“葛郎玛”管不住丰富的文学语言事实,解释不了五彩斑斓的文学现象,便弄得文学家不买语言学的账。按道理说语言规律应当能解释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里也应当能总结出语言的规律,可是好些语言的规律总是跟语言艺术的欣赏拧着。“葛郎玛”说句子得有主语、谓语,而且主语多半应在谓语的前面,又说定语、状语是附加在中心语上的,而且定语、状语多半应在中心语的前面……可是到文学作品里去查一查,不这么摆的句子绝非一个两个。于是语法学家管不符合“葛郎玛”的那些句子、段落的安排都叫“修辞”,语法是正常,修辞是反常。这正和有些文艺美学、文学语言研究者的结论走到一条道儿上去了。美学家认为,要想文学丰满、涵意深刻,必须“超越语言”。“超越”当然就是“反常”。这两家的共同认识是:正常的语言准确而不美,没有欣赏价值;非得反常才美,才经得起欣赏玩味。这不能不使人感到费解:为什么正常的语言规律管不住文学作品的语言呢?是因为文学根本不是语言的艺术,而是超语言或反语言的艺术呢?还是那些被称作“规律”的条条框框总结得有些问题呢?应当说,语言的变通是有的,但变通本身也应当符合一种规律。看来,要改造的不是那些能够懂又能使人产生感受的语言材料,而是那些套不上汉语事实的“葛郎玛”。
近年来,继承汉语语言学的传统,提倡“重视民族文化特点,建立切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言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人朝这方面努力,成效当然是日渐其大,但在有些领域里,仍有两种方法上的错误导向在起作用:一种是抓住几条汉语的特例就奢谈汉语特点,其实仍然没有和汉语事实对上号;一个一个考,也有的是一片一片考,但都是单个儿的语料堆砌,难以从中生出一种可称作规律的条例。这两种导向造成了两种后果:前一种造成空泛,后一种造成烦琐,应当说,都是研究方法的误区。
怎样走出空泛与烦琐的误区,尽快创建成熟的、切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言学?启功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从汉语现象出发。一种法则切不切合汉语实际?看它能不能涵盖汉语语言现象;还有没有新的分析汉语的法则?也只有从汉语语言现象去观察。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状态和联系。通过外部现象来观察内在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法,但是在语言学领域,还提倡得很不够。语言学界强调的“第一手材料”,和“语言现象”并不是同义语。含有规律的现象并不是单个语言材料的堆砌,而是一种存在在许多语言材料之中共同的外部状态。一种形之于外的状况,如果不断出现,想躲也躲不开,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这才可以称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那里面似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制约着它,这力量就来自语言的规律。把它捕捉到,概括出来,就是语言的法则。总结这种法则,才能适合汉语实际。启功先生在《论丛》里说起他如何注意到汉语规律。他在《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说:“历年教古典文学作品,目的和方法不过是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文词的不同。“五四”以后文言已不习用,讲文言文必须说出个道理,说明那些话为什么那样说,变成另一样为什么意思就不同了……因此留心观察那些文言文中有哪些现象,又从那些现象中探索它们的共同常态。”这就是从反复出现的现象中观察出的法则。《论丛》还指出,从正面观察现象可以得到法则,从反面观察现象也可以得到法则:“任何医生,都要从‘病象’入手。看不懂古文,是病象;从不懂到懂,是治疗过程;现在探索怎么懂的,是总结治法。评选最有效的医方。证明治百病的单方无效,也由此得到根据。”这一番话,把从现象出发来研究汉语的问题说得再透不过了:只有从现象出发,得到的法则才能解释汉语的问题: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讲出符合汉语的规律;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对付得了言语作品纷繁复杂的事实,而不致用“葛郎玛”这个单一的药方去治百病。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并不是认为语法绝对无用,只是认为,要真正符合汉语实际,套不上的不要硬套;而且,不要就用“葛郎玛”一种办法来研究、解释、教学汉语,不要拿他来治百病。
(摘编自王宁《<汉语现象论丛>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汉语语言学强调语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管不住语言事实,解释不了文学现象,招致相当一部分人的批评。
B. 部分美学家和语法学家对语言“反常”问题的认识并不恰当,因为语言不是不能变通,但是变通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C. 建立新汉语语言学不仅是期盼,已有人开始行动,但在某些领域中,它与传统汉语语言学一样在研究方法上有不当。
D. 想要真正把握住汉语的规律,要对付言语作品纷繁复杂的事实,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材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研究中,简单粗暴区分语法和修辞,并将它们对立,这是造成传统汉语语言学没有重视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
B. 文学家在创作时不可能按照传统汉语语言学规范进行创作,因为这样创作,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
C. 不管文学现象多么五彩斑斓,不管文学语言事实多么丰富,除了部分特例外,都可以用完善的语言规律、法则来解释。
D. 要在传统汉语语言学的基础上,创建切合汉语实际的语言学,只需以语言现象研究为导向,吸收传统汉语语言学精华。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语言的法则”的力量的一项是()
A. 2006年湖南高考后,一篇“三段式”满分作文引得后来无数的高考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纷纷效仿。
B. 唐宋古文家们反对骈体文,追求去偶求单,但是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时不时还是会出现对偶句。
C. 从古到今,人们习惯用“学富五车”来赞颂有才之人,用“端木遗风”来赞誉讲诚信的生意人。
D. 从过去的“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到如今的“内卷”“yyds”,网络热词不断涌现,深受追掺。
4. 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5. 本文是王宁为启功的《汉语现象论丛》作的书序,请结合书序的写作目的,说明文本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
答
1. A .“但是它管不住语言事实”错误,原文为“特别是文学界,因为‘葛郎玛’管不住丰富的文学语言事实,解释不了五彩斑斓的文学现象,便弄得文学家不买语言学的账”,原文说的是语法管不住的是“文学语言事实”或者说部分语言事实,不是全部。故选A。
2.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研究中,简单粗暴区分语法和修辞,并将它们对立,这是造成传统汉语语言学没有重视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说法错误,原文为“于是语法学家管不符合‘葛郎玛’的那些句子、段落的安排都叫‘修辞’,语法是正常,修辞是反常”,可见修辞是语法的补充,“将语法与修辞对立”的说法不能体现传统汉语语言学,不切合汉语实际。
B.“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按道理说语言规律应当能解释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里也应当能总结出语言的规律,可是好些语言的规律总是跟语言艺术的欣赏拧着”,语言的艺术里也有语言的规律,不能说按照传统汉语语言学规范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
D.“只需以语言现象研究为导向,吸收传统汉语语言学精华”说法片面,由“内容的贫乏和方法的不适应,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前一种造成空泛,后一种造成烦琐,应当说,都是研究方法的误区”可知还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故选C。
3.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对结构的推崇,不是语言本身问题。
B.骈文是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符合语言法则。骈体文的影响,正能体现“语言的法则”的力量。
C.是语言使用中墨守成规,“套板现象”。
D.网络热词只能说是创新与潮流,不能体现语言法则。故选B。
4. 比喻论证,将探寻语言规律喻为医生治病,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从反面观察现象也可以得出法则”的观点。
5. 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了传统语言学和变革后的语言研究的不足之处。②指出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启功先生的现象分析法,并具体解释了这个方法的由来、表现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