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载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 ,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者的鱼米了。,将来者且更不堪设想,你们且看看物价的同潮也似的飞速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加等也就完全可以知其大概了。
啊啊,圣明天子的朝廷大事,你这贱民哪有左右容喙的权利,你这无智的牛马,你还是守着古圣昔贤的大训,,且细赏赏这车窗外面的迷人秋景罢!人家瓦上的浓霜去管它作甚?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强取豪夺鱼米之乡逝者已逝明哲保身
B .强取豪夺天府之国逝者已逝独善其身
C .蚕食鲸吞天府之国光阴似箭明哲保身
D .蚕食鲸吞鱼米之乡光阴似箭独善其身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们且看看物价的同潮也似的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加等,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B .你们且看看物价的同潮也似的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设等,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C .你们且看看物价的同潮也似的飞速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设等,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D .你们且看看物价的同潮也似的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设等,也就完全可以知其大概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
18 .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 强取豪夺”,凭强力或权势夺取财物、权利等。“蚕食鲸吞”,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这里与侵占领土无关,故应用“强取豪夺”。
第二处,“ 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大米的富庶的地方。“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国一般指四川。这里的对象是江南水乡,故应用“鱼米之乡”。
第三处,“ 逝者已逝”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光阴似箭”,形容时间过得极快。这里根据下句的“将来者……”,可知应用“逝者已逝”与之呼应。
第四处,“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这里联系下文的“人家瓦上的浓霜去管它作甚”,故应用“明哲保身”。
故选A 。
19 .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 增加”与“名目”搭配不当,只能说增设名目、巧设名目或巧立名目。
二是成分赘余,“ 飞速怒升”重复赘余,保留一个。
三是不合逻辑,“ 完全可以知其大概”不合逻辑,“完全”与“大概”相互矛盾,可删去“完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选项来看,三处错误都改正,表述无误的是B 。
故选B 。
20 .①江南风景“处处可爱”,人事“事事堪哀”,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对照比较。②用江南可爱的景物与堪哀的人事相对照,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对比的特点及作用入手,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再从文章内容上来分析,“ 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这句话在本段中应是一个总括句,先是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了对比,接下来的内容以“而车辚辚,马萧萧”为分界,从风景可爱和人事堪哀两个方面具体加以描写。
此时江南的风景是“ 四边的草木……青葱红润;运河小港里,……白帆如织满在行驶;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而江南的人事“军阀对他们……掳掠奸淫……”“物价……飞速怒升,和印花税地税杂税等名目的增加”,这样明显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从而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