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家国情怀中的“家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后一种用法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凸显的是一种对国的情怀,爱国如爱家。当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国以家为本,民以国为本。
国以家为本。中国儒家经典《尚书》的主题就是国以及国的代表——君如何看待民,如何对待民,也就是如何看待家。《尚书》有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是国家之本,只有得民心了,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善待人民,行善政,实质是看重国家政权,同时也是尊奉天命。
善政主要体现为养民。《尚书》载:“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作为国之责任,本质上与家之功能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家长。家长的根本职责是养家,将养家扩大并提升,就是国君的核心职责——养民。国诚然要治民,而治民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养民,“养民”之“养”,包括物质之养和精神之养。物质之养为富民;精神之养为德民。《尚书》将两者统一起来,表述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侧重于德民;“利用”“厚生”侧重于富民;“和”既指善政与养民中诸多措施协调妥当后的最佳关系,也指善政和养民所要达到的百姓生活的最高质量。《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先”不能只理解为时间之先,而应理解成理论之本。也就是说,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民以国为本,人类由史前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组织的最大变化就是国的出现。中国国家形态出现于何时,尚在研究之中,现在公认的为夏朝。家及族的组合以伦理关系为基础,国的组合以政治关系为基础,两者本来是不相干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它将政治关系伦理化,本来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于是,国就成了家,国君成了家长。家庭的利益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中个人的利益,二是家庭整体的利益。既然国被理解为最大的家,那么,一方面,国作为诸多家的整体,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家的利益,以家为本;但另一方面,作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家,要充分考虑并尊重最高且最大的家——国的利益,以国为本。
在文明社会,人们为生存、发展而发生的争战更为激烈、残酷。家、族均无力真正保卫个人的利益,也无法保卫家庭的利益。唯有国才具有这种资格与能力。国家的强大,不仅是个人和家财富增长、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而且是个人和家安全、尊严的保障。因此,人民对国具有最大的依赖感。无数的事实证明,国富则民强,国强则民尊,爱国当如爱家。
(摘编自陈望衡《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国”有两种用法。
B .“养民”是“养家”的扩大与提升,是国君的核心职责,既要能富民,又要做到德民。
C .在中国,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
D .在为生存、发展而残酷争战的文明社会,只有国才有能力真正保卫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这一理念,提出了家与国具有互本性的论点。
B .文章既将家国看作一个整体,又从家国的相互联系中展开分析,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援引《尚书》《大学》,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
D .文章既论述了家与国在利益上的相似性,又分析了形成这种相似性的具体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家国一体”相比,“家和国”的用法强调家与国具有互本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B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文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家国关系。
C .依据本文对《尚书》的评价及相关引文,可见中国很早就对家国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D .维护并且尊重祖国,既是保障个体利益的功利需求,也是维持社会关系的伦理要求。
答
1 .C .“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错误,因果倒置。结合“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它将政治关系伦理化,本来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分析,“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为因,“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为果。
2 .C.“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错误。结合“也就是说,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分析,引用《大学》并不是“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而是为了说明“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
3 .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更具有现实意义”于文无据。结合“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后一种用法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凸显的是一种对国的情怀,爱国如爱家。当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国以家为本,民以国为本”分析,原文只是说明“家国一体”凸显对国的情怀,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并没有进行“现实意义”的比较,无法推断出“更具有现实意义”。
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