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阅读答案-叶立文

2022-03-17 21:02超越网

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还是非常匮乏。从表面上看,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从深层次看,乃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力弱化、审美力迟钝、想象力贫乏,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近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出现了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一种是刻意迎合消费主义,还有一种是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前者受消费市场主导,以娱乐化方式处理历史,于是出现“手撕鬼子”等荒唐闹剧,把残酷革命斗争改装为具有网游特征的冒险游戏,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遭到人们诟病。后者则醉心于对历史进行“另类”想象和阐释,像这样的“当代化”,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难以产生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
在处理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有历史感,也就是说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其次,立足今天的时代价值需求进行“当代化”,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有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发掘最能触动当代读者情愫、最能震撼当代读者心灵的亮点,实现叙事的深度意义。另外,革命历史题材是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的,因为生、死、爱等母题都关联着人类生活中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譬如我们熟悉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既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人的解放的叙事,因此它才会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强烈共鸣。
为实现对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其特点是对生活进行正面强攻,注重对英雄的塑造,时空跨度较大,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某种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像《东方》《金山银谷》等,都具有史诗气质。当然,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同样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性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穿透。像文学经典《百合花》,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讲述“我”借、还一床缀满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讴歌了残酷战争环境下人性的美好。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宏大命题——解放战争,但是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和风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
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这就给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挑战。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总而言之,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
(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形势大好,优秀作品也不少,只不过,思想、艺术、制作等各方面都很好的经典之作十分匮乏。
B.刻意迎合消费主义和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却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两种不良现象。
C.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对于当今和平年代红色题材的创作已没有什么意义,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
D.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创作时既可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也可采用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们均可反映时代风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革命历史素材的处理时,主要从要有历史感、今天时代价值需求的“当代化”及超越性书写等方面来进行。
B.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红色题材创作现状,再从表面层次和深层层次两个方面分析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缺少经典之作的原因。
C.文中所举《东方》《金山银谷》作品之例意在论证红色题材的创作往往采用宏大叙事,来揭示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
D.文末运用对比论证,将宏大叙事的“大”与日常小生活的“小”对比,论证了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题材作品中出现的“手撕鬼子”和“另类”想象等情形,均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更谈不上引起人们的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
B.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存在主题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等问题,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
C.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只要还原了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品就具有了历史感,就能够弘扬时代主流价值。
D.红色题材宏大叙事要通过典型化的事件、人物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百合花》这类“小叙事”则不需要。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已没有什么意义”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的信息可知,这些创作还是有意义的,原文也说“具有启发意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末运用对比论证”错误。结合“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分析,文末只是指出宏大叙事不在于“大”,而是在于“价值内核”的体现,因此不存在对比和对比论证。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从深层次看……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的信息可知,其原因应是出在创作者身上,而不是和平年代的历史呈现上。
C.“只要……就……”表述绝对,根据文中“要有历史感……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信息可知,题干中缺少了“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这个条件。
D.“《百合花》这类‘小叙事’则不需要”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的信息可知,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小叙事”,都要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
故选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