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室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实,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番话不但表现出宝钗博学多识,还凸显了她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与当时的小说地位卑下不无关系。B.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古代小说蕴藏着丰沛而有价值的文论资源,并曾在《读拉奥孔》一文阐述。
C.《红楼梦》中黛玉论诗、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室钗论画,都体现了他们“意趣”至上的文艺主张。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一般是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针对古代小说中的文论资源提出的观点和钱钟书先生的相同,可惜一直没被学界重视。
B.文章从文艺理论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论证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的观点。
C.文章论述古代小说谈文论艺的文艺理论价值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全面,论证周密。
D.文章多次引用《红楼梦》的内容,可看出《红楼梦》是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小说谈文论艺见解精辟,遍及诗文书画等,或由作者直接发表,或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提出。
B.我国古代曾经八股取士,八股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马二先生所说的创作技巧是正确的。
C.《红楼梦》中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心态的剖析,实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斥责那些说书艺人。
D.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因为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所以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
答
1.C(依据原文,室钗论画部分没有体现出“意趣”至上的文艺主张,而是表现出宝钗博学多识及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
2.A(“一直没被学界重视”的只是当时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3.D(A 古代小说谈文论艺见解精辟”错,原文是“其中不乏精辟之见”意为不缺少精辟见解。B理解不当,马二先生的话站在当时的角度是有道理的。C应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指责那些胡编乱造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