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

2022-02-19 17:53超越网

材料一: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材料二:
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摹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汲取精神食粮。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
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
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
(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B.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授与和训练,其他学科难以涉及这两项内容。
C.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
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习惯。
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生活,必须多读;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需要,必须多写。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B.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
C.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D.写作时要慢中求快,快中求稳,切不可灰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C(A项,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B项,由第3段原文“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可知,其他学科只是不负责授与和训练,并未讲涉及这两项内容的问题。D项,由第4段原文“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再给予帮助教学,而且不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
2.B(由原文第2、3段可知,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3.D(“写作时要慢中求快,快中求稳,切不可灰心”,材料二中的观点并未提及。)
4.材料一围绕“学习国文”的话题,从学习国文的必要性、学习国文的目标到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的途径,逐层进行论述,纵向展开,并运用举例、对比的方法加以阐释。
(“必要性(或原因)”1分,“目标(或内容)”1分,“获得途径(或方法)”1分,“纵向展开(或层进式)”1分,共4分。)
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的凭借。(或:要让学生试着从对教材的理解揣摩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在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给予帮助。)
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或:在教材以外再多读其他的书,用研读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多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