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县城便是沙漠。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 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见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 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 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 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扑 温厚 缠绵淡雅 铺展
B. 扫 温暖 缠绵悱恻 铺展
C. 扑 温暖 缠绵淡雅 延伸
D. 扫 温厚 缠绵悱恻 延伸
19.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抖动寒风中 策马扬尘,慷慨赋诗
B. 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C. 在寒风中抖动了千百年 开怀畅饮,把酒言欢
D. 千年之后在寒风中抖动 望眼欲穿,黯然神伤
20.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效果。
答
18.(3分)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扑:扑打、拍打。扫:很快地横掠过去。本处是说浩荡万里的西北风,而且后文是面对风的时候踉跄几步才站住,强调的是西北风之大,所以用“扑”。
第二空,温厚:温和宽厚。温暖:暖和。本处的对象为王维,对人的形容,应用“温厚”。
第三空,缠绵淡雅:婉转动人素雅不俗。缠绵悱恻: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切。这里是说王维诗歌的特点,不露凌厉惊骇之色,也就是说具有平淡的特点,所以应选用“缠绵淡雅”。
第四空,铺展:铺开并向四外伸展。延伸:延长,伸展。根据下文“很广”可知,这里不仅从长度上强调唐人的人生道路,更是从宽度上进行强调,所以选用“铺展”。
19.(3分)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因为土墩已经坍塌了大半,所以才看到里面的苇草,所以苇草飘扬出来是干年之后的事情,而不是干年来一直是这样,所以排除A、C;根据前文,强调的是站在这里西北风浩荡万里,“干年之后在寒风中抖动”中强调了千年之后这一时间,而不是寒风,所以排除D。
第二空:根据上文“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和下文“目光放得很远……步履是放达的”可知,“他们”这些唐人应该是慷慨赋诗和能够把酒言欢的,排除AC;而“望眼欲穿”指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这里用来形容王维等具有豪迈奔放精神的唐代边塞诗人,身份、情景不符,排除D。
故选B。
20.(4分)运用比喻手法,将沙漠比作大海,将阳关古址比作海边的礁石,将群山比作冰封凝固的海浪,(2 分)形象写出了沙漠一望无际、群山负雪重叠绵延的特点,又写出凛冽北风中阳关古址的寒冷之态。(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