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

2022-02-18 17:30超越网

材料一:
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完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
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相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但我们却又从"枕上见千里,窗中究万室"(王维诗句)中神游太虚,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这才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材料二∶
曾与一位摄影界朋友一起赏析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这位朋友几乎跑遍黄山,是拍摄黄山风景的专家之一。面对《夏山高隐图》,朋友叹道∶没有直升飞机和长变焦镜头,而能获得此场景,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人的不可思议,恰恰隐含着古人绘画的大智慧。
宋代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沈括将古典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庞大体系提炼概括为"以大观小",可谓是对深奥复杂问题非常智慧的简约。古典山水画家不是画直接视觉所见,而是画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古典山水画创作的这一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视觉经验多样而丰富,博大而精深,这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中可以引以为自豪的独特视觉文化。
"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神游时对视觉意象的取舍、记忆、积累以形成视觉经验;创作前对视觉经验的提取、整合以创建新形象;创作中面对白纸,以山水画的笔墨效法技巧直接描绘视觉经验,以建构经验的层次空间。画作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洞曲谷深,展现一派宏深坡伟的气象。
如果漠视"以大观小",而以西方19世纪前风景画模拟、再现有限视域的局部所见来理解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那么你就体会不到《夏山高隐图》的特质∶整幅画呈现出全景式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结构图式。西方主观的透视方法讲求"视点"的确定性,如果以此法来欣赏《夏山高隐图》,那么"视点"应定在哪里?即使古代有直升飞机,有长变焦镜头,主观的透视方法也断然画不出蕴含视觉文化的《夏山高隐图》。
在"以大观小"的统摄下,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画面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来缚。这是一个供画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是表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摘编自刘继湖《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问理论的话语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虚实联成一片波流,明暗联成一片波动,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B.晋唐诗人将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观照法传递给画家,这就使得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与西洋画大异其趣。
C.王蒙《夏山高隐图》画而空间的效果与坐直升飞机、靠长变焦镜头观察所获得的场景一样,故友人惊奇不已。
D.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图式,与西方运用透视法创作的画作显示出不同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展现的空间感显示出诗人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B.《蒹葭》中"白露"体现时间,"在水一方"体现空间,两者结合,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为一体"的境界。
C.由于"以大观小"贯穿于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所以中国画家在观察山水时是绝对排斥西洋主观的透视法的。
D.中国古典画作的非直接视觉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因此优秀的画作不能体现直接视觉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俯仰观照"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立足于某个固定点画阶梯,阶梯近阔而远狭,下宽而上窄。
B.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C.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D.写实是绘画的一种境界,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王蒙的《夏山高隐图》表现出古代山水画的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1.(3分)C
2.(3分)B
3.(3分)C
4.(4分)①引用论证,引用古代关于宇宙观以及绘画见解来阐述自己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看法;②对比论证,将中国绘画理论与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对比,突出中国绘画中的空间布局特点;③举例论证,以中国诗句为例,论证空间意识的美学特点;④比喻论证,将虚实明暗的流动节奏比喻为决流之推波,行云之推月。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6分)①画出了贮存的视觉意象、视觉经验;②体现了独特的笔墨画法,显现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③呈现出全景式的空间结构图式;④营造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和谐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