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

2022-01-30 10:33超越网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甚至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在宗族型村落的村治实践中,宗族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演进而消失,相反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几千年宗法文化培育之下的“熟人社会”,在贯彻国家治理大政方针、开展社会动员和执行基层治理时,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痼疾死灰复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由于出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植物性生命’的关联”。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
(摘编自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协调功能,但也存在一些文化劣根性的残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基层治理方略。



1.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说法有误。首先,材料二开篇提到“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礼治”。其次,原文“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旨在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地方豪门、宗族的基于血缘宗法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不能说这是在平衡“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秩序自动形成”有误,原文明确提到“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说法有误,如果未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认为该选项于原文无据;如果读过《乡土中国》,可知该选项中的“团体格局”有误,选项中描述的“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模式,与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基本相同。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A。
3.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指“不符合礼不看,不符合礼不听,不符合礼不说,不符合礼不做,要符合礼的看,要符合礼的听,要符合礼的说,要符合礼的做”这里提到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故可证明。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意为惩罚罪过不免除大臣,赏赐善行不忽略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思想更偏向于“法治”而非“礼治”。
C.句意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也符合礼制。
D.句意指“出自《论语·颜渊》,指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也符合礼制。
4.①首先直接提出“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宗法伦理(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在实行礼治的古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③然后分析宗法伦理(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在现代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借鉴意义与劣根残余;④最后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运用宗法伦理。
5.①贯彻国家法治社会的治理方针,坚持以“法治”为主。②借鉴、发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的情感调节功能,发挥村委会沟通情感的纽带作用)③落实制度公开制度和村民议政,避免出现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问题。④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人认知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确保基层治理全面、有序、良性地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