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观点的基础上,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化的“模仿说”体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是艺术的模仿对象,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模仿,具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模仿实为人的求知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模仿产生的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认识,是通达真理的特殊求知活动。由此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模仿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模仿之所以能被接受,还源于模仿能给人们带来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对于模仿出的作品总是能产生快感。而对这种快感的感知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艺术家,另一个则是欣赏者。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构思再现了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现象,运用了自己的创作技巧,同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去,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感。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同感,从而得到了心里的满足和愉快,因此产生快感。
但是,亚里士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他在讲述诗人的时候,认为诗人的职能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描述出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表现某种“类型的人和事物。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这是简单的模仿自然;二是按照人们所说所想的那样去模仿,即根据神话传说;三是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即按照客观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是在继承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但是他却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虚幻“理式”概念,强调现实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并明确说明艺术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人的生活,因而主张模仿人的行动。
总之,由于两人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的哲学观点也存在着差异。柏拉图是始终站在贵族阶级的一方的,他希望文艺能够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属于浪漫主义。而亚里士多德是中产阶级出身,能够很好地站在平民的角度以客观的思想来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进行认证,属于现实主义。整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柏拉图的路线基本上是唯心主义路线,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
(摘编自郜扬《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有改动)
材料二: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它虽然受到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几项读者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等等,电视刷《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在现实主义背后有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与世界观,以及科学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的作家,总是能将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融到作品之中,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和未来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理解相关。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说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著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摘编自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因为模仿表现出人的求知本性,是通达真理的特殊求知活动。
B. 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生世界,作品中寄寓了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
C. 依据文中阐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三种模仿自然的方法中他最认可的应该是第三种:按照客观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模仿。
D. 电视图《平凡的世界》深受大众欢迎,说明好的作品既要真实反映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又要写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扬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他提出的模仿说,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成分;既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B. 现实主义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而浪漫主义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C. 因为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加之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所以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的作者很少。
D. 《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作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关雎》《氓》等篇章是对现实的模伤,所描叙的事情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B. 毛泽东在评价《红楼梦》时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曹雪芹)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C.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将自己对革命力量的歌颂赞美倾注在诗歌之中。
D. 巴尔扎克谈小说创作时强调小说“要严格摹写现实”,并进一步指出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就毫无可取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联系上述两则材料谈谈阅读现实主义作品时,读者应该产生的审美过程。
答
1. A 张冠李戴,“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错,“彻底平民化”是作者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评价。
2. B A.“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成分;既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错,见材料一最后一段,模仿说在哲学上属于唯物主义,在创作手法上属于现实主义。C.“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的作者很少”错,原文是“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从数量上分析只是“不是所有人”,而非“很少”。D.“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作品”错误,见材料二最后两段,作品应为现实主义作品,只是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3. D 材料一的话题词是“现实和艺术”,主要观点是“艺术创作是模仿生活”。关于如何模仿的小观点有①模仿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②模仿能给人们带来快感;③模仿自然的方法有三种。A.与文中三种模仿自然的方法的说法相一致。B.对应观点“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同感”。C.《海燕》用象征手法按照人们所想的那样去创作。D.该项与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描述出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相冲突,不适宜作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4. ①文章首先指出路遥小说备受读者喜爱却被主流文学与评论界忽视,再由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引出现实主义,并阐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②接着阐述了现实主义精神即求真精神的内涵;
③最后阐述了阐述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侧重点,并以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为例,说明了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5.①由于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一种认同感,从而得到了心里的满足和愉快,因此产生快感。
②阅读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了解其客观和真实的一面。
③领悟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与情怀,从中洞悉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