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笔记著作卷帙浩繁, ,而内容、风格、功用、性质各异,是中国文学、思想及文化事业独特而绮丽的奇观。苏轼《东坡志林》、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张岱《陶庵梦忆》、李渔《闲情偶寄》……皆个中翘楚,书中妙文 时现,是 者。至若范成大撰《梅谱》《菊谱》,述名卉栽培之法,王应麟作《困学纪闻》、顾炎武修《日知录》,继往圣之绝学,如此之类士人思想与实践之文化遗珍,皆以笔记体成全。
( ),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好比中国画,写意之可贵正在于寓匠心于 之中,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再者,人多以文人之随笔漫谈为笔记而不甚重视,是不知儒学圣经之《论语》其实亦笔记也,道家之《老子》又何尝非笔记欤!(摘编自沐斋《滋兰笔记》自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胜枚举 吉光片羽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B.不胜枚举 鲁殿灵光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C.不计其数 吉光片羽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D.不计其数 鲁殿灵光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书看似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不成系统之最大特点
B.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缺乏组织与逻辑性,全书看似不成系统
C.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之最大特点
D.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18.A
19.D
20.①根据“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②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根据后文列举苏轼、沈括、洪迈、张岱、李渔等人的笔记内容可知,应用“不胜枚举”。
第二空,鲁殿灵光: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根据前文“书中妙文”可知,应用“吉光片羽”。
第三空,老少咸宜:对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语境强调苏轼等人笔记知名度高,应用“妇需皆知”。
第四空,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根据前文“中国画写意之可贵”和后文“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可知,应用“漫不经心”。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全书看似不成系统”为整体评价,需在“缺乏组织与逻辑性”的具体说明之前,排除A、B两项;
根据后文“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可知,括号内的词句对应指示代词“这”,主语应为“笔记之最大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二、不合逻辑,从“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